光明日報:正視央企錄用名單引質疑背后的期待

王鐘的

2018年09月20日09:18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在其官網上發布的2018年度擬接收畢業生情況公示引發廣泛關注。在11名公示的應屆畢業生中,有10名是出自北大、清華等國內知名學府的碩士、博士,而第11人是紹興文理學院英國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的一名女生。於是,有網民質疑,這種情形是否存在“蘿卜”招聘的可能?

面對輿論風波,中投公司回應稱,該聘用崗位為行政文秘,與其他公示崗位的要求有所不同。有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還表示:“從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考慮,我們不希望太優秀的學生來報咱們的行政崗位,我們希望他(她)有一個好的發展。”

中投公司的一番解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消除人們的疑慮。眾所周知,金融業入行門檻高,而中投公司又是行業巨頭,一位英語專業的本科生如果在這家公司從事核心業務工作,確實不太尋常。現在,中投公司回應稱,該女生應聘的是行政崗位,可以想見,學英語的她應該能夠勝任崗位要求。

然而,網絡爭議並非圍繞其專業是否對口,而是她的畢業院校在以北大、清華畢業生為主的錄用者中間,顯得極為“突兀”。質疑者的潛台詞很明白:此次招聘是否公平?會不會存在貓膩?

當下,很多大型央企以及行業內的獨角獸企業在開展應屆生招聘時,確實很在意求職者的“出身”,應聘者畢業院校成了人力資源部門篩簡歷的重要指標。越是核心崗位,越有可能出現幾所在本專業領域強勢名校的校友集聚的現象。

不過,無論是質疑者的出發點,還是中投公司工作人員的回應,都顯示了人們的一個思維定式:把學歷和能力挂鉤。

名校畢業生確實接受了較高水平的專業教育,在校期間也能獲得豐富的實踐機會。從整體上看,認為名校畢業生的素質高、能力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校園招聘不是搞大學排行榜,不僅要考慮求職者學校和所在專業的聲望,更要對個體負責。

名校多才俊,但英雄不問出處,普通院校同樣會產生杰出人才。前不久宣布將辭去阿裡董事長職務的馬雲,就歷經了三次高考才勉強被杭州師范大學錄取。以此審視,現在一些企業開展校園招聘的方式是粗放的。人力資源部門為了節約招聘成本,盡管不太敢在明面上提出非名校生不要,但依然以學歷為事實上的篩選門檻。這樣做看似很有效率,但未必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現實中,同樣存在名校畢業生的能力跟不上企業發展需求的問題。

目前,中投公司已經在公示名單上特別說明那位紹興文理學院的畢業生擬錄用於“行政文秘崗”。相信如果先前公示時就有這樣的說明,網絡上的爭議就不會那麼大。當然,這也從側面表明,對於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國有企業,對擬錄用者實施公示很有必要。

近年來在強力整治下,“凡進必考”“凡錄用必公示”,已成為國有企業開展招聘時普遍的工作方式。不過,在公示工作中,一些企業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問題,比如有的公示期過短,有的公示藏在隱蔽的位置,有的公示信息不詳細。用人單位須確立一個意識:公示不是走流程、走形式,而是招聘工作接受社會監督和檢驗的必要步驟。公示工作打馬虎眼,就是對公共利益不負責。

一張央企校園招聘的擬錄用名單,激發了公眾如此豐富的想象,反映了全社會對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向往。從以學歷區分人才的粗放式公平,到以個人能力來界定人才的具體公平,讓人們理解到公平存在著許多維度。而要推動公平競爭環境的進步,就要不斷提高公平的維度。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