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克服“有產無智”“有智無慧”“有慧無惠”問題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智慧城市建設須注重可持續和包容性

吳曉林
2018年09月20日04: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不僅在經濟領域產生巨大影響,也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了新手段。依托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城市,是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一個熱詞,但何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進治理升級、如何科學有效地建設智慧城市,對這些基本問題仍然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城市空間數字化。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城市空間,城市部件實現“萬物互聯”。二是信息技術改變城市生活。信息與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發生化學反應,城市各領域在物聯網、互聯網技術基礎上實現智能運行,如智能繳費、智能交通、智能養老、智能社區、智能環保、智能政務等,成為一個更加方便快捷、運轉高效的人性化城市。三是智能驅動城市治理創新。城市治理主體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不但可以及時為市民解決具體問題,而且可以實時感測城市運行狀況、優化城市治理決策,推動城市可持續、包容性發展。

  實踐証明,智慧城市不僅在推動城市產業發展、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實現城市治理精細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間、人工智能方面發揮組合效應,帶動政府各部門、城市居民、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有助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但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理想預期在實踐中還面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一是“有產無智”。相關高科技企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支撐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只是購置它們生產的高科技設備。現實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成為企業兜售設備的“競標場”,加上產業發展沖動,一些城市在相關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盲目上馬智慧城市項目,導致后續投資乏力、管理滯后、資源浪費。由於信息技術設備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最終可能只是購買了一批過時的設備和終端產品。二是“有智無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局限在“網格化管理”“綜治維穩”等智能管控領域,既忽略了多部門聯動的系統性,也忽略了政府與社會的協同性,不同部門的數據系統互不聯通,存在“數據隔離”問題。三是“有慧無惠”。建設智慧城市,意味著城市發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著城市居民廣泛使用信息技術並從中得到更多實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既與城市居民的需求脫節,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參與,沒有真正服務於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此外,由於對技術和大數據的高度依賴,智慧城市建設還普遍面臨技術安全風險、用戶信息安全風險、居民信息壁壘風險等問題。

  可見,對於智慧城市建設要進行冷靜的思考、周密的規劃,盡量避免產生負面效應。為此,需要充分考慮兩個原則:一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方向。智慧城市建設既不能落入資本驅動的陷阱,也不能落入技術驅動的陷阱。要了解城市運行各方面、各領域的真正需求,保証智慧城市建設能夠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二是以包容性發展為准則。智慧城市建設絕不僅僅是購置一些冷冰冰的技術設備,而是要服務於人民群眾。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設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技術嵌入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動城市居民廣泛有序參與到城市發展中來,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實現整個城市包容性發展。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20日 07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