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精准認定貧困學生關鍵在“客觀認定”

熊丙奇

2018年09月07日07: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精准認定貧困學生關鍵在“客觀認定”

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趙建軍昨天在教育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國家資助學生接近1個億,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好,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最重要的措施。據悉,教育部正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研究制定進一步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有關意見,做好困難學生精准認定。(相關報道見A5版)

統計顯示,從2012年以來,全國共資助學生達到5.2億人次,資助經費總投入達到8864億元,成為一項重大的民生支出。據介紹,2017年,全國資助學生9590萬人次,資助經費總投入1882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22%、92%,資助經費總投入增長近一倍。對於資助貧困學生,我國社會公眾均無意見,但怎樣把資助經費用到應該資助的貧困生身上,即如何認定貧困生,近年來卻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做好貧困學生精准認定,是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所在。

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問題,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曾印發《關於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根據這一意見,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主要依據《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由以年級(或專業)為單位成立的以學生輔導員任組長,班主任、學生代表擔任成員的認定評議小組進行評議。總體看來,這一認定辦法的主觀色彩比較重,在具體操作時容易產生爭議,進而導致認定不精准,還存在當眾訴苦、互相比困的現象。

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精准認定,應該力圖反映困難這一客觀事實。要實現精准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從之前的主觀認定轉向依靠客觀數據對貧困學生進行客觀認定。

由學生填寫《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並持該表到家庭所在地鄉、鎮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以証明其家庭經濟狀況,這本來是希望客觀真實反映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但是,有的家庭並不貧困的學生,卻可以把自己家庭寫得很貧困,家庭所在鄉鎮民政部門還為其蓋章。因此,如果以此為依據來認定貧困生,就可能存在弄虛作假的問題。

基於此,之前的認定辦法,要求結合《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再由評議小組進行民主評議,對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進行進一步分析,以判斷其是真貧困還是假貧困。隨之也就出現了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爭議的各校自創的民主評議法,諸如有高校“競選貧困生”,由貧困生發表演講,“晒貧困”,由評議成員評議,這被質疑侵犯了貧困學生的隱私與尊嚴﹔還有高校將“購買筆記本電腦不算貧困生”作為評議貧困生的一條標准,這就是讓評議成員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觀察其是否有電子產品),這被質疑是讓貧困學生艱苦生活,因為幫困的目的就是要讓貧困學生擁有和其他學生差不多的學習生活條件。

怎麼排除主觀因素,能客觀准確地掌握貧困學生的貧困情況,這是精准認定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下一步將加強部門合作,制定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精准認定政策,主要思路就是依靠客觀數據對貧困生進行客觀認定。近年來,我國高校在這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如南京理工大學對全校在校本科生的飯卡刷卡記錄進行數據分析,每個月在食堂吃飯超過60頓,一個月消費不足420元的,被列為受資助對象,貧困生不用申請和公示就可以“偷偷”拿到補貼款。該“暖心飯卡”獲得不少同學的認可。西安交通大學搭建起學生大數據分析與服務平台,構建困難生認定和量化資助模型,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准識別、精准認定、應助盡助,避免依賴學生提交家庭經濟困難証明的認定方式產生的誤判、漏判。

以上這些認定辦法,不再需要學生提交家庭經濟困難証明,也不需要進行評議,而是根據學生生活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准認定。如果能把學校大數據分析與服務平台以及其他部門的幫困數據進行進一步整合,比如根據對貧困家庭的精准扶貧數據,把這些家庭的貧困學生找出來,建立貧困學生數據庫,由高校共享,那麼,這就使認定更加精准,做到“一個不錯”、“一個不少”。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