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揭示了什麼

2018年09月06日08:0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揭示了什麼

  各地區、學校需要以坦誠的態度對待本地區、本校發生的校園暴力案件,深入分析成因,補上教育與管理的短板。對已發生的校園暴力案進行科學分析研究,是綜合防治校園欺凌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防治欺凌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認真做實做好。

  最高人民法院昨天發布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顯示,我國校園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全國法院一審審結校園暴力案1000多件,2016年、2017年分別同比下降16.51%和13.37%。報告顯示,校園暴力案中被告人為未成年人的佔比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至2017年佔比分別為64.87%、63.4%、60.79%。

  司法機關發布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揭示了校園暴力案件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特點,有關部門可以據此編寫預防校園暴力的指導手冊,同時這也啟示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有必要對本地和本校發生的校園欺凌、暴力案件的成因進行梳理,針對比較集中的問題,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

  這次發布的司法大數據顯示,在校園暴力案件中,88.74%的受害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傷亡情況,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31.87%的案件中受害人涉及重傷。涉及故意殺人罪的校園暴力案件中,67.44%是因瑣事而起,21.74%是因感情問題引起,4.65%是為發泄個人情緒。此外詞頻分析發現,35.31%的校園暴力案件中出現了“宿舍”一詞,其中絕大部分案件的案發地就是在宿舍﹔在涉及故意殺人罪的校園暴力案件中,65.12%的案件出現了“宿舍”一詞。

  67.44%涉及故意殺人罪的校園暴力案是因瑣事而起,且65.12%的案件出現了“宿舍”一詞,這就對預防故意殺人案提供重要的思路:要重視化解學生平時的小矛盾、沖突,加強學校的宿舍管理,尋求有效辦法,減少舍友之間的矛盾。近年來,各地學校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改進措施,有的大學嘗試根據新生自己提供的信息,根據學生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安排志趣相投的舍友,以減少舍友因生活習慣不同、愛好興趣迥異而產生的沖突。有傳統觀念認為,學生搞不好同宿舍關系,主要應通過加強愛集體教育來解決。這方面的教育當然有加強的必要,但不可否認,教育隻能解決部分問題,通過改善宿舍條件,增加對舍友的滿意度來減少沖突,也是切實可行之道。

  因瑣事而引發故意殺人案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一般人看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可釀成一樁血案,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一些學生的生命尊嚴意識淡漠,以及存在嚴重情緒障礙。這提醒學校要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針對因瑣事而引發的惡性暴力事件,有人質疑這是學生的道德有問題,要求對學生進行灌輸說教。其實這主要不是道德問題,而更多的是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缺失的問題,這些問題又緣於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和家庭主要重視對學生的知識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逐漸被邊緣化。

  司法大數據顯示,55.12%的校園暴力案件因發生口角、小摩擦等瑣事而引發,因滿足個人私欲進行搶劫、敲詐勒索、強迫賣淫、侮辱、強奸等犯罪行為的案件佔18.08%。這進一步說明,幾乎所有校園暴力案件都與學生間的沖突有關,從小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權利,培養孩子保護自己不受他人傷害的意識和能力,顯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去年12月,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法、最高檢等11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強調要按照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保護為要、法治為基的原則,健全預防、處置學生欺凌的工作體制和規章制度,形成防治中小學生欺凌長效機制。這次發布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針對的是全國校園的總體情況,各地區、學校要有效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問題,需要以坦誠的態度對待本地區、本校發生的校園暴力案件,深入分析成因,補上教育與管理的短板。對已發生的校園暴力案進行科學分析研究,是綜合防治校園欺凌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防治欺凌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認真做實做好。

  本報特約評論員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