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景區不應再依賴“門票經濟”

胡印斌

2018年09月05日08:3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景區不應再依賴“門票經濟”

  據媒體報道,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披露,截至8月29日,全國已有157個景區出台了門票降價或免費開放措施,“十一”黃金周前,還有157個景區將出台措施降低門票價格或免費開放。據了解,這314個景區中,有5A級景區121個、4A級景區155個﹔其中實行免費開放的景區30個、降價幅度在30%以上的景區29個、降幅達20%至30%的景區有48個。

  此次景區門票降價的幅度確實不小,如揚州瘦西湖旺季票價從150元降至100元﹔青島嶗山旺季票價從245元降至180元﹔新疆喀納斯、白哈巴、禾木通票旺季票價從295元降至195元。降價了,民眾自然喜聞樂見。

  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目前景區的票價實在太高了。嶗山降價65元之后,仍需180元﹔喀納斯等降了100元后,仍需195元。此前媒體還在驚呼,不少景區門票爭先恐后地邁入了“百元時代”,秀美河山成了“玩不起的風景”。而現在,尋常景點收費幾十元、上百元,甚至幾百元已成常態。

  一邊是從上到下強力推進全域旅游的政策宣示,許多地方都在層層搞各種旅游節,以刺激內需,鼓勵老百姓暢游大好河山﹔一邊卻是各地不斷抬高的門票價格。此中扞格之處,不免令人焦慮。

  景區為什麼動輒收取那麼高的門票?一方面,當下景區“門票驅動”的發展模式並沒有根本改變。盡管有些地方一直在標榜要將收益點分散開來,從旅游的各個要素中獲得回報,實現全鏈條運營。但不得不說,相當一部分景區仍基本依賴門票運行,既沒有西湖全面免費開放的視野,也缺乏多樣化營收的底氣,隻能死死抱住門票。

  另一方面,門票畸高,也與當下門票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有關。目前的門票定價,強調的是價格覆蓋支出,而非嚴格的成本約束。至少到目前為止,鮮有景區披露過成本,即便有所披露,其真實性也頗為可疑。這是因為,其所謂“維護運營成本”概念本身極為含糊,中間的內容可以隨意置換、添加,運營成本具體包括哪些項目,很難有一個相對確定的邊界。何況,缺乏第三方監督的數據披露,也很難做到公正透明。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公布《關於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要求開展國有景區定價成本監審或成本調查,剝離門票價格“額外負擔”。應該說,這一要求戳中了景區的病灶,此次數百個景區降價或免費,就是一次良性的反饋。

  若想讓景區走出“門票經濟”,必須進一步完善定價機制,嚴格審計,核查成本,避免出現含糊的“運維成本”。而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隻要監管部門有較真的勇氣,持之以恆,而不是“一陣風”“水過地皮濕”。在這個問題上,不妨將其納入各地督察內容,嚴格督察,明確責任,力求落實到位。

  而從長遠看,也必須加快改革景區運營模式,改變過度依賴門票的思路,要算大賬、算總賬,而不是把眼睛隻盯著門票那一點錢。各地政府也不要只是將全域旅游挂在口頭上,而要切實體現在行動中。要認識到,以往粗放的“門票經濟”已經不再適應現代旅游的需求,要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全面地滿足游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如此,一定會在擠出景區門票水分的同時,給民眾更多實惠。

  (作者:胡印斌,系媒體評論員)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