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民生觀:求仁得仁 了無遺憾

孫志男
2018年08月30日04: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無論追求什麼,都不能讓仁愛的底色褪去

  

  最近,清華大學一位教授的助學故事讓人看了心裡暖暖的。這位教授叫趙家和,一輩子生活簡朴,一美元的化纖毛衣一穿就是10多年。別看對自己摳門,他隱姓埋名捐出1500多萬元,資助了兩千多名窮苦孩子上學。這件事直到他去世好幾年后才被人知。

  千金散盡隻為助學,趙家和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佩。他為什麼能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趙家和說,求仁求得,了無遺憾。

  求仁得仁,又何怨?這是從孔子開始,中國優秀的知識分子就一直努力踐行的信念。這種信念,是對他人的關注和愛護。這種關注,不含功利心﹔這種愛護,十分純粹。同時,這也意味著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能接受,這代價就不是負擔。

  正因為接受這樣的信念,趙家和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淡泊名利,將自己的一輩子奉獻給教育事業。他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內心的充實。學生們經常說趙家和生活得“不講究”,但他反而從這種日子裡得到了快樂和滿足。自己節衣縮食,但為窮苦地區的孩子攢出了學費,這對他而言就是滿足,就是快樂。

  正因為接受這樣的信念,趙家和不以個人進退為念,哪裡需要,他就在哪裡干。學校建了新專業、新機構,需要人帶頭“拓荒”,如果繼續留在原崗位,奔個院士很有可能,可學校讓他轉,他就轉,一點折扣都不打。學生們說,他什麼都能讓,領導職務給年輕人讓出來,辦公室給同事騰出來,自己的事都可以往后放。

  溫良恭儉讓,這樣的品格在趙家和身上一點都不違和。他放棄了一般人眼中的好日子,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同時也提出了一個在今天應該追求什麼的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選擇很多,影響選擇的因素更多,以至於有時候模糊了我們的初衷,讓我們忘記了出發時的打算,追求的目標、價值觀可能會發生搖擺。趙家和的故事提了一個醒:無論追求什麼,都不能讓仁愛的底色褪去。做不到,需要社會各界創造環境培養實現的土壤﹔能做到,更需要社會各界去呵護。總之,讓求仁得仁成為一種共識,這才是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所應有的精神面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30日 13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