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論政:“互聯網+”帶來司法質效雙提升

楊文明
2018年08月29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前不久,昆明市官渡監獄進行了一次審判員不在現場的特殊庭審。通過在官渡監獄安裝的數字化法庭設備,監獄端與法院端遠程連接,辦案法官與檢察官、刑罰執行機關工作人員、服刑人員通過實時音視頻對話庭審。

  而在過去,因為關押犯人出監風險較大,雲南省法院系統採取的是到各監獄巡回開庭。雲南省地形復雜,監獄位置分散,巡回開庭耗時耗物耗力。隨著互聯網聯通代替人員流動,如今,法官、檢察官、獄警、罪犯在不同地域空間也可以進行交流、對話,大大節約了外出辦案的時間和成本。庭審活動全程錄音錄像,也便於今后追溯監督。

  實施立案登記制,案件數量大量增加。在審判一線,筆者時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案多人少,人手不夠﹔有的單位一提建議便是“增加人手”。如今,通信、技術手段改進了,“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解決案多人少問題的更多辦法。

  在雲南,以前人工立一個案40分鐘,現在電子立案隻要5分鐘﹔科技法庭的庭審語音識別正確率達到97%以上,庭審時間平均縮短兩三成﹔刑事簡案快審系統,可以自動引用、排列、歸納和分析全要素案件數據,一鍵生成應訴通知書等制式文書,自動生成包括“本院認為”部分的判決書,輔助法官快速批量辦案。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

  通過積極探索“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與審判執行工作的全面結合、深度應用,不僅可以實現從立案、分案、辦案、庭審、文書撰寫、結案、歸檔、司法公開的全流程網上辦理,而且可以實現裁判文書全面上網公開和庭審直播。

  “互聯網+”不是技術的堆砌,而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建設智慧法院,離不開自上而下推進,也離不開自下而上反映司法一線對技術的需求。全面推進智慧法院建設前,雲南部分州市法院也曾有過探索,為了避免分頭建設后期無法有效銜接,雲南省高院統一全省智慧法院建設標准,避免了重復建設造成不必要浪費。不管是電子立案還是庭審語音識別,針對的恰恰是司法審判人員面臨的難點﹔推行網上辦案后,一旦判決結果與全國同類判決文書的結果偏離幅度超過30%到50%時,判決文書將無法通過智能系統的“審核”自動生成,這有助於規避同案不同判,也符合公眾對公正審判的期盼。

  需要指出的是,建設智慧法院,不僅是法院一家的事,沒有公安、檢察院和司法行政等部門的配合,同樣難以順利推進。以刑事簡案快審為例,如果前期10多件案件分別由不同檢察官負責,法院要庭審時,檢察官卻不一定有時間,想快也快不起來。隻有各有關部門積極協同配合,同頻共振,“互聯網+”才能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9日 18 版)

(責編:王仁宏、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