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報:對校園“整容熱”要有冷思考

斯涵涵

2018年08月28日05: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項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少量應屆畢業生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911位受訪者中,6.81%接受過整容手術,而沒有做過整容手術的受訪者中,30.74%表示有整容意向。校園“求美”群體的不斷壯大,折射出社會審美觀念的轉變。整容從“不光彩”變得“無可厚非”,不僅年輕人熱衷整容,不少70后父母也在為孩子的“求美”行為提供精神和物質支持,還有人把整容當作給孩子的“開學禮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眾對微整形的接受度不斷提高,很多父母主動給學生作后盾,校園“求美”掀起熱潮。那麼,對校園“整容熱”該怎麼看?

我們似乎已經進入“看臉時代”,所謂“長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長相不好看的人隻有大學”,“帥哥才能老成大叔,丑男隻能老成師傅”,流行段子的背后折射出一種社會風氣。現在還流行一個新名詞新指標——“顏值”,用來衡量美貌度。普通人在求職、晉升、戀愛的過程中都面臨著“看臉”壓力。因此,選擇整容的人越來越多。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物質日漸豐富之余,民眾也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通過一些先進醫學技術,或去掉外貌的一些瑕疵,或提升自己的顏值,使自己變得更加美麗和自信,本身無可厚非。而以此悅己悅人,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和寬容,也折射了個體自主意識的覺醒及社會文明的進步。

然而,“看臉時代”也是快速、浮躁社會的縮影。社會節奏急促,人們來去匆匆,無暇深交,一張美麗的面龐便是一張亮眼的名片,或可留下驚艷的關注和關照,而當美麗成為人們受教育、求職、愛情、婚姻的至關重要的砝碼時,從“長相好看的人才有青春”到“整容改變命運”,以貌取人的“關卡”重重,一些人“畸形”的美麗觀催熱了整容市場,社會評價標准體系也發生重大偏移而失衡。

實際上,整容是門醫療科學。在一些發達國家,一些臨床整形門診的第一關是和心理醫生接觸,以判斷需要調整的是容貌還是心理,但在國內,鮮少這道程序,很多人似乎聞所未聞。就拿學生整容來說,很多父母支持子女整容,卻沒有弄清楚究竟是容貌有暇還是由於對自我不認可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此外,整容一定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按照醫學科學規律進行。生病期間、有重大病史或正在成長發育的未成年人等不能接受整容手術﹔一定要選擇有資質、醫療設備技術過硬的正規醫院﹔不要貪圖便宜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都是學生整容前必須知道的知識儲備。

學生尚處於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尤為關鍵。一味追求“明星臉”,可能失去個性特點與自我認知,陷入瘋狂整容的泥潭,給稚嫩的身心造成永久傷害,得不償失。而無論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語,還是“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才華”的現代流行語,無不說明,美麗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內在的素質、學養、才華、能力才是永不凋敗的花朵,歷久彌香。

針對校園“求美”熱,一方面社會各界要積極開展健康美、自然美的宣傳引導,消除就業、教育、戀愛等多環節的以貌取人的歧視壁壘,營造公平競爭、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修正變異走樣的美麗觀念﹔另一方面,民眾也要端正審美觀、價值觀、人生觀,努力提高自我的才干和學識,力求健康與美麗並存,外在美與內在美和諧統一,這當是校園“求美”熱下不可或缺的冷思考。

(責編:王仁宏、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