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找准致貧原因  採取特殊舉措

人民日報適勢求是:攻克深度貧困堡壘

吳  華
2018年08月26日04: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已實現7億多貧困人口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的70%以上,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習近平同志指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需要找准導致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採取有針對性的脫貧攻堅舉措。

  找准深度貧困的成因。深度貧困地區的致貧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條件、歷史原因和現實因素等。從自然條件看,深度貧困地區大多生存條件比較惡劣,自然災害多發,地理位置偏遠,資源貧乏。由於歷史等方面的原因,許多深度貧困地區長期封閉,同外界脫節,社會發展滯后,現代文明程度低,陳規陋習依然存在,婚喪嫁娶講排場、搞攀比,“一婚十年窮”。一些貧困群眾安於現狀,脫貧內生動力嚴重不足。從現實因素看,很多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產業欠基礎、少條件、沒項目,即使有產業項目,也存在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不足問題,對貧困戶的帶動作用有限。一些深度貧困村兩委班子能力不強,無人管事、無人干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織,導致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面臨的挑戰艱巨、任務繁重。

  直面深度貧困的挑戰。習近平同志強調:“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從脫貧攻堅任務看,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其中因病、因殘致貧比例較高,完成脫貧目標的任務十分艱巨。特別是“三區三州”(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不僅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而且基礎條件薄弱、致貧原因復雜、發展嚴重滯后、公共服務不足,脫貧難度更大。從脫貧攻堅工作看,有的地方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急躁和厭戰情緒以及消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影響脫貧攻堅工作有效推進。總體而言,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主要面臨以下挑戰:一是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滯后,道路交通、通信設施、教育培訓、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都存在不少短板,而且在這些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成本高、難度大,要實現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難度不小。二是產業基礎普遍薄弱,缺乏產業規模效應,缺少經營主體帶動,項目建設支撐不足,金融資本支持不夠,市場發展活力欠缺,缺乏能夠自主創業自主發展的種養大戶和致富能手,缺乏能夠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技術人員、經營人員。三是一些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的現象依然存在。另外,一些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特殊困難群體面臨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困境。

  探索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路徑。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難度和復雜程度都超過其他貧困地區,這就決定了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必須採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既要穩又要准。攻克深度貧困堡壘關鍵是要堅持目標導向,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基本方略,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工作責任制,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在具體工作中,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夯實穩定脫貧基礎,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切實提高貧困人口的獲得感。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標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標准、提不切實際的目標,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產生貧困村和非貧困村、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待遇的“懸崖效應”,留下后遺症。同時,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推動脫貧攻堅的資金、項目和人才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建強深度貧困村黨組織,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育其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讓他們的心熱起來、身子動起來、脫貧攻堅干起來,切實提高其自我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國務院扶貧辦)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6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