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金台論道:公共文化服務也要做足“小”文章

鄭海鷗
2018年08月23日04: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些年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如火如荼,到目前累計已有120座城市建成或將建成示范區。示范區建設是一盤大棋,而為民的具體服務做得如何,是檢驗創建成果的重要標准。這就需要小處著眼,拿出實策,做出實效。遇到的具體問題政府能不能幫忙解決?萌生的小小需求政府能不能予以滿足?若是可以,甚至超出預期,老百姓當然拍手叫好、積極點贊。

  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要多去關注和思考:哪些設施老百姓期待最迫切、身邊最需要?場所、設施建起來了,能管理得如何,又怎麼提升使用效能?

  現在許多城市並不缺大型文體場館,但靠近老百姓實際需求的“最后一公裡”需努力打通。遠水解不了近渴,“能不能樓下就有圖書館,借書還書都在此完成?”“能不能門前就有文體設施,而不用為了跳廣場舞多跑路?”——這些問題看上去不大,卻同百姓獲得感直接關聯。

  當前,面對這些問題,多地都選擇將各類“浮在上面”的資源下沉,一竿子插到底,把公共文化的服務點遍布於大街小巷、村口組上。比如,在湖南省株洲市,村民家門口建起了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公共文化服務從“村部大樓”延伸到百姓“門前”。“門前三小”,作用不小:小廣場跳出大健康,小書屋讀出大天地,小講堂講出大道理。村民感慨,“如今,打牌的少了,打球的多了,讀書的多了﹔鄰裡口角少了,互助多了。”實際上,這樣的建設投入不多,收效卻很好。

  更應鼓勵的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突破傳統服務界限,充分呼應群眾所需,解決小問題,起到大作用。比如孩子放學到家長下班前的這一兩個小時,容易成為“無人看管”的真空時間,要是沒有負責任的人接孩子、看孩子,就容易滋生一系列問題。要避免產生問題,家長付出的物質和時間成本就會升高。在重慶市江津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免費開辦起“四點半課堂”。學生下午放學、暑假都有人員管、有地方去,還能看書、畫畫、做手工、學非遺,孩子安全、家長安心。這些服務把問題解答得直接、貼心,老百姓的感受實實在在,直言“獲得感爆棚”。

  公共文化服務一旦做細、做實,還將為百姓添樂園、為城市添名片。在浙江省溫州市,環境優雅的24小時“城市書房”遍布小區、街道、商場,如今已是聞名全國的文化標志。最開始,不少市民對小小的城市書房還有些無感,哪知道孩子愛上了這裡、顧客也鐘情於此。后來,許多小區、商業街自願將租金高昂的商業門店收回,情願將沒有一分錢房租收入的書房建在此。市民意識到“文化賬,是更大的經濟賬、未來賬”。

  資源下沉、服務創新,小處著眼、實處著手,公共文化服務也要做足“小”文章,這樣的服務勢必更加細膩有溫度、惠民有價值。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3日 19 版)

(責編:岳弘彬、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