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唯論文”評價模式可以休矣

扶青

2018年08月17日08:3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唯論文”評價模式可以休矣

        “曾經到一個普通農林院校參觀,發現近幾年引進的師資不少是利用開放式數據源在電腦上玩模型的‘論文寫手’”。當前,高校之間“搶人大戰”愈演愈烈,然而人才引進過程中的“唯論文”現象十分突出,特別是農林地礦等一些應用性強的行業院校也效仿此風,導致引進的“論文寫手”型人才與學科實際需求脫節嚴重。這既不利於學校專業人才培養,也無法真正提升學科科研水平的國際競爭力。

  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通常是高校排名的主要評價指標,其中又以科研指標所佔權重最大。就如同考試需要打分一樣,任何評定體系都要有客觀的判斷標准,但如果過於強調一部分或某一類標准,就有可能扭曲制度本意,產生諸如“唯帽子、唯論文”的問題。現如今,一些地方政府每年依據高校排名下撥經費,其中最重要一項參考指標是SCI論文數量。許多院校也發現,要想讓學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躥升,更有效的辦法是直接引進戴“帽子”的“人才”。但問題是不同院校有不同的特點,研究型大學重視科研指標沒錯,但行業型的特色院校不必如此。即便在同一所學校,不同教師所承擔的科研和教學任務量也不一致,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更截然不同,用論文作一刀切式的衡量,可能會誘導少數工作人員去發一些“垃圾論文”,甚至為了獲取資源而投機取巧,極大地敗壞正常的科研生態環境。

  院校引進什麼樣的人才,本質上是對人才持什麼樣的評價。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把教書育人作為人才評價核心內容、實施代表性成果評價、評價方式多元化、科學設置人才評價周期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進一步明確了人才評價的方向問題。具體到行業院校,一定是外面引進的、能發表論文的才是人才嗎?答案是否定的。在許多例子中,外來人才沒有參與行業實踐的經驗,教學隻能是照本宣科、蜻蜓點水,學生學完了腦子裡一團漿糊。而諸如注冊驗船師、棉花質量檢驗師這樣技術化的工種,偏向於腳踏實地的應用研究,如果有被同行認可的代表作,按理也應該算作科研成果。

  淡化論文發表評價,擺脫“唯論文”化,應當是我國學術評價改革的方向。首先,應當建立高校之間的學術共同體,並逐漸把科研評價的主導權交給它們。過去由科研管理部門主導評價,難以對科研質量的高低作出准確判斷,不可避免地要依賴一些外部評價指標。然而不同學科有不同的方法,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規律,科學研究的探索性、前沿知識的專有性,決定了由學術共同體對其貢獻進行判斷更為科學合理。其次,行業院校和綜合大學有別,要突出評價專業技術人才的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在評價體系的制定上,不能隻按論文、獲獎多少來評價人才,基層行業單位、生產單位的意見也很重要。因此,可以將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考核標准的區分度進一步明確,后者應突出解決工程實際、承擔實際科研項目的能力,借此形成鼓勵行業院校師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導向,引導教師將自身優勢更好地運用到行業中。

  當前,對於高校教師工作的評價體系越來越綜合化,無論是教育管理部門還是各大院校,必須真正深入領會人才評價的內涵和特點,充分認識到科研、教學以及其他工作彼此有別,尊重不同工作的價值規律,形成符合學科特點的評價標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穩步提升學科和學校的競爭力。

(責編:周文韜(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