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凡事都要贏”坑了誰

陳進紅

2018年08月17日08:04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凡事都要贏”坑了誰

  家長操刀孩子作業,已然不是什麼新聞了。昨天本報一則報道在家長群中炸了鍋,“杭州媽媽花錢請導演,幫娃做暑假作業!”這一報道中,小江孩子所在的班級被抽選去參與一項主題微視頻征集活動,叫“我為美麗杭州代言”,孩子們自行組隊完成一段3到5分鐘的視頻。“我們前前后后折騰了近一個月,還花錢請來了個專業導演幫手,才算完成。”小江的視頻制作甘苦談在微信群裡很快引起不少媽媽的共鳴。

  如今小學生的課堂、課外設置作業都比從前豐富得多,新媒體作業也好,傳統社會實踐作業也好,本來是培養提高小學生實踐能力,怎麼卻成了很多家長的負擔。是這種作業本身要求太高,脫離學生實際,還是家長要求太高,主動大包大攬呢?從這位家長的表述中窺見一斑,“其實最主要的是這是個主題微視頻征集活動,之后會有評優,所以大家既然分到了這個任務,就比較重視。”小江說不是自己不能做這種視頻,實在是出品質量慘不忍睹。

  因為沖著評獎這個目標去了,抱著“我的孩子一定要贏”的心態,自然坐不住,不甘心袖手旁觀。請了專業團隊給孩子做作業,又牢騷滿腹的家長們,是否可以捫心自問一句:你是否能接受一個不完美的孩子,能否接受一個慘不忍睹的作業成果?

  其實,從幼兒園的手工作業,到小學的小報作業、新媒體作業等等,這些年不少家長在“叫苦連天”。甚至一些家長吐槽,“每天幫孩子做作業,這是逼著我們辭職”。現如今家校共識都是素質教育,可面對具體問題,在素質教育的概念下卻產生了不同的反應。比如對這個視頻作業,有的家長按自己能力選做或放棄,有的家長先教孩子錄,再放手讓其自己錄制。而抱著凡事都要贏的心態,最終苦的是家長,還是孩子自己?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兒童認知能力是通過接觸那些足夠引發他們的興趣,但又不是很難處理的新信息而不斷發展的。他把兒童在某一水平下幾乎能夠,又不足以獨立完成某一任務,但是在更具能力的人的幫助下是可以完成的,這兩者之間的差距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按照這一理論,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幫助下會比他們獨立時解決更多的問題。如何陪孩子完成作業,就看家長如何掌握這個度,怎麼幫,幫到什麼程度。家長能夠代替孩子完成作業,卻不能代替孩子提高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審美能力。家長對學生課外作業的大包大攬,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過程,失去了作業本來的意義。

  而從校方來講,這類新媒體作業要控制布置頻次,而且要因人而異。暑期視頻作業屬於創意作業、有內涵的作業,但並不等於“折騰作業”,還是要考慮是否遵循了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去設計。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