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中國經濟何以強起來

2018年08月17日06: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經濟要強,制造業必須強。制造業是創造財富的源泉、經濟發展的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發展質量不夠高的問題比較突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這符合經濟規律和人民需要,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我國制造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如何建設制造強國?本版約請幾位專家給出分析解答。

——編 者

推動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民要論)

黃群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這既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客觀要求。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關鍵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我國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期保持較快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1978年到2016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速達到9.6%,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更是高達10.9%。隨著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奇跡充分証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放,是我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最主要經驗。改革與開放雙輪驅動,以對外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構成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由內到外的全面動力機制。實際上,從我國各產業的市場化水平和對外開放水平來看,制造業一直是起步最早、市場化程度和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產業和領域。截至2017年,在制造業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中,完全對外資開放的產業和領域有22個大類、167個中類和585個小類,分別佔71%、93.3%、96.1%。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制造業較高的對外開放水平和市場化程度。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強大動力,它加速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市場化進程,順應了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與合作大趨勢,為我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奠定了雄厚物質基礎。

在充分認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盡管我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但從制造業增加值率、勞動生產率、創新能力、擁有的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生產、高端產業佔比、產品質量和著名品牌等各方面衡量,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發展質量不夠高的問題十分突出,建設制造強國和發展先進制造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方面,我國制造業產業結構不平衡、高級化程度不夠,低端無效供給過剩與高端有效供給不足並存。從具體制造業產品看,大部分產品的功能性常規參數能夠基本滿足要求,但功能檔次、可靠性、質量穩定性和使用效率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產品的供給能力不足,高端品牌培育不夠。另一方面,我國優秀制造業企業數量不夠多,特別是缺少世界一流企業。從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的2017年“世界品牌500強”名單來看,我國入選品牌僅有37個,約佔7%。在全球知名品牌咨詢公司英圖博略(Interbrand)發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價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中,我國制造業產品品牌隻佔2席。我國制造業發展存在的短板充分說明,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大力提升制造業供給質量,推動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指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更高程度滿足社會需求的發展,具有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組織結構合理化以及制造產品高品質、高附加值、高復雜性、高個性化等一系列特點。

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機遇,大力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

建設制造強國,發展先進制造業,不僅是我國進入工業化后期的發展需要,也是順應世界工業化趨勢特別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必然要求。從世界范圍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戰略,同時以制造業信息化、智能化、服務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我國制造業發展既面臨嚴峻挑戰,也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從挑戰來看,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必須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從機遇來看,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經濟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作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我國必須抓住這次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大力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樹立大質量觀,積極推進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推進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是一項復雜的、涉及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和制造企業凝心聚力、鍥而不舍、協同推動。這就需要從系統、全局、綜合和長期的視角看待中國制造的質量問題,建立起涵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領域,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質量管理體系。一方面,要提高國家層面的計量、標准、檢驗檢測、認証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產業層面的產業基礎能力,企業層面的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有效解決各個層面基礎能力不高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改善社會文化環境、政府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協同推進社會文化環境改善與經濟激勵機制完善,協同推進質量法制體系完善和市場體系建設,同時大力激發企業家精神、弘揚工匠精神。

建立良好創新生態系統,提升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基礎技術一直是制約我國制造業發展和質量提升的技術瓶頸。比如,我國一些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一些關鍵工作母機、高端醫療設備、高端精密儀器及其核心元器件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部分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基礎技術缺乏,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僅僅依靠增加創新投入遠遠不夠,還要不斷完善制造業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為技術創新營造良好環境。一是著力消除制造業創新鏈中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之間的斷裂或脫節,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二是構建制造業科技創新網絡,提高創新生態系統開放性、協同性,促進信息、人才和資金在各類創新主體間高效流動,形成開放合作的創新網絡和形式多樣的創新共同體﹔三是積極建立有利於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尤其是為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創造更好條件﹔四是加強各層次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尤其要重視提高技術工人的創新能力。

堅持改革開放,形成制造業全面開放新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制造業發展中,產品模塊化程度不斷提升,生產過程可分性日益增強,信息技術和交通技術進步帶來交易效率顯著提高、交易成本明顯下降,基於價值鏈不同工序、環節的產品內分工獲得極大發展,制造業全球價值鏈分工成為國際產業分工的主導形式。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加速拓展、業態創新和產業融合日趨加快,新興工業化國家不斷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全球價值鏈日益呈現出多極化發展的新態勢。因此,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快制造業對外開放步伐,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表明,我國制造業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於對外開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加需要擴大對外開放,形成制造業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一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建立健全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機制,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為全球投資者營造穩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引導更多中國企業到相關國家投資興業,建立高水平研發中心、制造基地和工業園區等,推進產能合作和技術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深入參與全球價值鏈(大家手筆)

劉志彪

綜觀工業化國家的制造業發展,大都經歷了一個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過程。正是各國前后相繼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所以,一個國家制造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漸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這是世界經濟中的普遍現象和基本規律,有利於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孕育興起,國際分工體系加速演變,全球價值鏈深度重塑。我國制造業深入參與全球價值鏈,既符合中國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

發揮企業在價值鏈構建中的主體作用。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大型跨國企業或者依托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主導形成市場驅動型全球價值鏈,以品牌、設計、市場、營銷、網絡等優勢,向全球供應商發出巨額採購訂單﹔或者依靠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主導形成生產者驅動的全球價值鏈。目前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大多數是金融類企業,制造類企業很少。這說明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比較突出。應該看到,在振興實體經濟和持續擴大內需的政策導向下,中國市場正在給全球企業和人才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中國企業完全可以依托本國市場的龐大需求,推動構建市場驅動型全球價值鏈﹔也可以面向國際市場,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產品,推動構建生產者驅動的全球價值鏈,在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努力打通瓶頸部門。在全球價值鏈上,一些擁有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特殊材料的中間投入品供應商雖然不直接與終端消費者發生聯系,但因掌握行業的關鍵知識和技術,享有其他企業無法替代的優勢地位,在相關行業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具有這類性質和能力的供應商被稱為“隱形冠軍企業”。目前處於全球價值鏈上游的隱形冠軍企業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中國雖然有很多產業規模做到了世界前茅,但這些產業往往大而不強,還存在一些瓶頸部門。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應向上延伸產業鏈,專注於鏈上的技術知識密集環節,把技術和工藝層層往上做專、做精、做強、做大。這也說明,我們不能根據靜態比較優勢理論去揚長避短,放棄對價值鏈上游一些知識技術密集環節的追趕,而應以動態競爭優勢理論為指導,揚長補短,努力打通瓶頸部門。這顯然需要充分發揮民間、市場和中小企業的作用。

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目前,我國大部分代工企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依靠大規模、低成本、低價格進入市場。但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低成本優勢正在減弱。同時,經過多年的技術、人力資本、管理經驗和生產能力積累,一些代工企業已走過進口零部件的裝配生產階段,處於大規模整機生產能力提升階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發設計能力,有的還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這說明,我國企業已經具備了轉型升級的條件和基礎,應通過深度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制造與服務融合,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工具,推動服務向產業鏈的前端和后端延伸,擴大服務范圍和服務群體,及時獲得客戶反饋,優化服務內容,持續提升服務質量。建設開放包容共享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符合制造業服務化的大方向,是加快制造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優化產業組織基礎。在這方面,有兩個重要問題值得關注:一是高度重視化解過剩產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完善法治、加強規則建設,通過提高環保、能耗、質量、標准、安全等准入門檻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產能優化調整。二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從發達國家經驗看,產業發展到較高階段后,便會形成具有領先企業、專業化分工系統和協作網絡、核心技術和持續創新能力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以集合形式嵌入全球價值鏈,其競爭與合作形態也由公司總部之間、代工廠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逐漸演變為集群內部企業與企業之間、集群與集群之間、集群與非集群之間以及本國集群與國外集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產業集群競爭與合作的結果,使得價值鏈獲取業務的空間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復雜、效率越來越高。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不僅要提高生產技術水平,而且要提高系統技術水平,特別是提高集群內部組織能力與戰略協調能力。先進制造業集群在競爭與合作中不斷提升能力和水平,將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不斷躍上新高度。

(作者為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著眼於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積極推進企業管理現代化(新知新覺)

劇錦文

企業是發展經濟、創造財富、擴大就業的主體,各國和世界經濟發展都離不開企業特別是優秀企業。企業不斷提升市場競爭力、走向世界一流的過程,既是一國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是世界經濟活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的過程。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必須以大量的優秀企業為依托。優秀企業不僅要有領先的技術,而且要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大力提升我國制造企業的管理現代化水平,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制造業發展也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經過40年不懈努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制造業水平與世界制造強國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企業缺乏關鍵核心技術,行業關鍵共性技術薄弱,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基礎數據庫等尚處於較低水平。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制造企業的管理水平較低。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造企業發展壯大進而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一大障礙。主要表現在:首先,技術管理水平較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管理水平低往往會導致企業研發投入缺乏連續性、研發成果向基礎科學方面深化不夠、企業熱衷於技術引進而忽視原始創新等問題。其次,生產管理水平較低,生產模式落后。在工業化時代,大批量、少批次生產是企業的主要生產模式。但進入信息化與數字經濟時代后,這種生產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追求個性化、多樣性消費的需要,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產模式逐漸成為先進制造企業普遍採用的生產模式。目前,我國大部分制造企業仍採用傳統生產模式,以智能制造和柔性生產為代表的新生產模式尚未普及,我國制造企業面臨著轉變生產模式的巨大挑戰。再次,企業管理理念落后,發展方式有待轉變。長期以來,我國制造企業遵循的是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方式和盲目追求擴大企業規模、追求產量的發展路徑。在這種理念影響下,企業不太注重自主研發與發展方式轉變,造成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偏低,高耗能、高污染問題比較突出。雖然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動綠色發展,單位產品的能耗和污染排放顯著下降,但相關指標同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偏高,更新企業管理理念和轉變企業發展方式非常緊迫。

提升我國制造企業管理現代化水平,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加強企業戰略管理、技術管理、生產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促進我國制造企業加快轉變管理理念、加快邁向世界一流企業,為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提供有力支撐。

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企業發展方式。企業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樹立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管理理念,摒棄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方式,加快轉向集約式、內涵式發展,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切實採取措施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不斷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的科技含量、環保水平,大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強化戰略管理,有效應對制造業智能化趨勢。當前,以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全球制造業正在發生顛覆性變革,這為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國制造企業管理者必須深刻認識制造業智能化的發展大勢,認真研究制定企業的技術戰略、市場戰略、經營戰略等,強化企業戰略管理。

強化技術管理,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技術管理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和技術應用管理。要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探索新的研發模式,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行業中的領先者要立足國內、放眼世界,及時把握前沿技術動態,不斷通過技術創新和創新成果產業化鞏固市場領先地位﹔跟隨者要在緊緊跟隨的基礎上及時抓住市場機遇,爭取實現“彎道超車”﹔落后者要有危機意識,深刻認識不創新就會被市場淘汰的現實,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與成果轉化應用能力。

強化生產管理,採用先進生產模式。採用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產模式是制造業發展的趨勢。我國制造企業要盡快淘汰落后生產模式,深度挖掘市場需求,准確把握不同層次需求及其變化特點,努力通過小批量、個性化、定制化生產滿足消費者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企業自身不斷發展壯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制圖: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7日 07 版)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