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原料藥坐地起價,如此壟斷不能姑息

歐陽晨雨

2018年08月10日09:0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原料藥坐地起價,如此壟斷不能姑息

  據報道,近日,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網發布一則預警通知,涉及81種不能正常供應配送的藥品,其中一半多與原料相關。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普普通通的馬來酸氯苯那敏(又名扑爾敏),價格竟然一個月翻了58倍,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目前,已經有廣東藥企因為生產成本過高及拿不到原料藥,干脆停止生產含該成分的藥品。據媒體報道可知,扑爾敏原料藥的價格由制藥廠與“全國總經銷”談判,但國內擁有扑爾敏原料藥批文的生產企業隻有6家,實際上真正在生產的隻有兩家,所有供應都被“總經銷”捏在手裡。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價格主要由供求關系決定,如果生產成本並未發生改變,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價格出現一定上浮實屬正常,這也是價值規律發揮指揮棒作用的體現。問題是,眼下的原料藥漲價現象並沒有多少市場因素,所謂的“全國總經銷”不過是一個不甚高明的幌子,行的卻是惡性壟斷之實。

  壟斷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少部分人對價格的任意操縱。漲價的遠不隻扑爾敏,不少原料藥的價格已經較前幾年提高了二三十倍。自從肌苷被“總經銷”后,首先迎來的就是漲價,2015年7月肌苷價格從92~95元/kg一下子漲到200元/kg,今年7月又漲到600元/kg,3年漲了5倍﹔尿酸原料藥價格幾年前為30~40元/kg,近兩年一度上漲到900元/kg等。目前被刷新的漲幅紀錄是苯酚:從230元/kg漲到23000元/kg,漲價近百倍。

  對於廣大民眾而言,這可不是什麼好消息。如果原料藥坐地起價,下游的藥品生產也會隨之漲價。藥廠隻能選擇停產,或為了不上“政府黑名單”咬牙購買高價原料藥,繼續完成之前的政府採購大單。目前的情況是,藥品不像普通的商品,消費者可以選擇用腳來投票,“漲價”或“停產”的惡果最終會傳遞到消費者的身上,由他們來承擔。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反壟斷立法,除了《反壟斷法》,還制定了經營者集中審查、反價格壟斷、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辦事指南和指導意見等,明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競爭”,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採購市場”,特定行業經營者“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專營專賣地位損害消費者利益”。

  十倍、百倍漲價的原料藥,背后究竟是誰在操縱?或許是少部分投機者攪和市場,為非作歹﹔但也不排除一些原料藥廠披上“全國總經銷”外衣背后進行操作的可能性。因為總經銷商“都是通過電話或微信與制藥廠聯系,甚至簽合同都由第三方出面”,認為這樣就算出了問題,也追究不到他們頭上。

  不過,不管形式上如何刻意規避,都不能改變違法的事實。根據《反壟斷法》,國家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及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依法實施監管和調控。面對惡性壟斷行為,執法部門應當厘清線索找出原料藥瘋狂漲價背后的操縱者,依法從重查處,不能任由其坐地起價,損害生產鏈下游藥企和用藥者的權益。

  而從長遠看,還要強化監督管理機制。去年12月初,《原料藥、藥用輔料及藥包材與藥品制劑共同審評審批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開始公開征求意見,將推行原料藥、藥用輔料關聯審批,今后原料藥不再單獨發批准文號。期待這一政策早日出台落地,緩解目前原料藥壟斷漲價局面。

(責編:周文韜(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