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統籌供需,做好對口幫扶

周珊珊
2018年08月10日04: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用“放大鏡”精准捕捉扶貧協作點,以“顯微鏡”精准診斷對口幫扶點,拿“望遠鏡”精准瞄向持續發展點,方能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

  

  近日,有媒體報道,在部分地區,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遭“冷遇”。面對東部地區的熱情幫扶,一些貧困地區計算了投入產出比后,不願、不敢接納部分幫扶項目。這種情況盡管屬於少數,但不可忽視。

  東西部扶貧協作始於1996年,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20多年來的結對牽手,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縮,令西部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溫暖的“中國故事”。世界銀行和國外反貧困研究領域的一些學者,對東西部對口幫扶這一戰略決策興趣濃厚。在他們看來,這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和管理體制優越性。同時,時代在發展,對口幫扶也面臨發展創新的課題,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將對口幫扶視為“甜蜜的負擔”,提醒我們,讓“供給”與“需求”良好對接,還須細化、完善、創新幫扶機制。

  對口幫扶,“對口”是前提。支援項目要與當地需求、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相匹配,才能避免“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些貧困地區的自身條件有限,如果人力、物力、資源、產業等要素跟不上,支援項目再好也隻能望洋興嘆﹔還有一些貧困地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的項目,送來的卻是“錦上添花”的支援,供需錯位反而會延遲貧困地區的脫貧時間。這類對口幫扶遭冷遇也在情理之中,需要雙方深入細致地把前期工作做好,才能把握好供需關系,實現互利雙贏、共同發展。

  供需錯位,還表現為項目難度與當地扶貧干部能力、態度不匹配。有些幫扶項目是挺好,但對於貧困地區的基層干部來說,實施周期長,完成難度大。面向2020年,脫貧時間緊迫,他們擔心如果不能按時完成項目,將影響扶貧工作的考核驗收。一旦“與其干不好還不如不干”的思想佔了上風,就會寧要簡單易做、短期有效的項目,而不願或不敢選擇頗具挑戰、著眼長遠的項目。這樣一來,大項目不敢接、好項目留不住,就會錯失貧困地區來之不易的脫貧良機。

  新時期東西部扶貧協作參與主體多、幫扶鏈條長、協作范圍廣、目標要求高,上一個階段制定的政策可能不適應現階段工作的需要。比如,國家適時調整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關系,並相應調整幫扶工作的內容和導向,如果被幫扶地區跟不上節奏,就難以保証優質項目引得進來、落得了地。及時調整具體政策,才能打通對口幫扶的全通道,實現以東部之優補西部之短,以先發優勢促后發效應。

  22年前,由福建和寧夏兩省區共建的閩寧村,如今已成閩寧鎮,群眾的人均收入差不多漲了20倍,且在該鎮的帶動下,孵化出大量閩寧示范村和閩寧協作移民新村。深度挖掘、精准匹配供需,從單向扶貧到產業對接,從經濟援助到多領域深度合作,這種“寧夏所需,福建所能”的協作狀態,也是在實踐中一步步摸索出來的。寫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的大文章,不妨深入研究“閩寧模式”等成功案例的啟示。

  由此看來,把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好事辦好,關鍵還在“精准”二字。用“放大鏡”精准捕捉扶貧協作點,以“顯微鏡”精准診斷對口幫扶點,拿“望遠鏡”精准瞄向持續發展點,才能確保東部地區各項扶貧協作資源,都能被西部貧困地區接得住、用得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0日 05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