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既觀其美,更“味”其德

向迎佳
2018年08月08日04: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皆有喜好之物。在所愛之物面前,倘若能做到進退適宜、取舍得當,實屬不易。

  據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到外地巡視,卻絕口不談自己的愛好。一下屬知其所好后,獻一宋拓片碑帖,結果被馮志圻原封不動退還。有人相勸:何不啟封一賞?他回答:這種古物若是真的,一看就會愛不釋手﹔不啟封一賞,可以想象它是贗品,心裡還會好受一些。對於一些人來說,自知難敵愛好之物的誘惑,索性來一個眼不見為好,這種警覺,也不失為一種知止。

  “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濕而后生苔”。面對誘惑,如果能做到心如止水、潔身自好,則難能可貴。據《晉書》記載,當時嶺南廣州一帶,多有象牙、珍珠和名貴藥材,歷任刺史皆貪污受賄、中飽私囊。吳隱之被委任為廣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到達一個叫石門的地方,聽說當地有水名“貪泉”,人飲此泉,便會貪得無厭。吳不以為然,掬水而飲:“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到任后,以伯夷、叔齊等先賢為榜樣,清廉勤謹,飲食用度極為簡朴,對高檔物品更是心有提防,不為所動。最終,他贏得了后人“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的贊譽。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對身外之物,當有這樣的自覺。而當超越了那種佔有、攫取的欲念之后,與喜好之物建立起健康、有機的聯系,反而有助於開闊視野、提升審美情趣。這其中的關鍵,是要學會了解和懂得所愛之物中蘊含的文化元素、精神內核,進而由對物件的鐘愛升華為心靈的激蕩,並將之轉化為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正能量。蘇東坡平生愛好文房四寶,尤其對硯台喜愛有加。他早年玩硯,只是“留意於物”,如他本人所言,“仆少時好書畫筆硯之類,如好聲色,壯大漸知自笑”。后來,他在送給友人的一方硯上,曾作《端硯銘》:“與墨為入,玉靈之食。與水為出,陰鑒之液。懿矣茲石,君子之側。匪以玩物,維以觀德。”擺脫把玩器物的初級享樂,抵達“維以觀德”的精神境界,才是修養之要。

  今天,不少人喜玉玩玉佩玉。殊不知,古人以玉為美,將其視為象征君子美德、敦品勵行的明志之物,借此寓意做人的品德和情操。修德止玉、守身如玉,一個人便能脫離低級趣味,變得更加純粹。現實中,善於發掘蘊藏於器物之中的精神養料,就能滋養心靈、提升自我。譬如,繪畫書法能讓人的心靜下來,在動靜結合中涵養定力﹔喜愛梅蘭竹菊能使人少一點俗氣,多一些淡泊明志的追求。隻要運用得當、把握邊界,即使一方普通的石頭,也能幫助我們懂得堅守的重要、沉潛的可貴。

  適當的愛好,能給生活增添樂趣和詩意。既觀其美,更“味”其德,讓愛好與心靈相契合、與美德同行,我們所獲得的就不只是對器物本身的欣賞,更有浸潤其間的精神滋養與人格升華。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8日 04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