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保護秦嶺,走出綠色發展新路

彭  飛
2018年08月02日04: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保護生態環境,關鍵是地方在執行時要扛起主體責任,確保政令貫通、實現上下對稱

  

  秦嶺素有“國家中央公園”之稱,是重要生態屏障。然而,一些人在秦嶺北麓私建上百套別墅,破壞山體,隨意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削平山坡,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近日,陝西召開大會,部署開展秦嶺北麓違規建別墅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對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多次批示,展現出黨中央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

  從秦嶺北麓的違規別墅,到洞庭湖畔的超級矮圍﹔從千島湖飲水保護區違規填湖,到青海木裡煤田超採破壞植被,生態環境領域的突出問題、突出矛盾,之所以常常演化為頑瘴痼疾,就在於山水草木、林田湖海的背后,往往牽扯著復雜的經濟利益。生態環境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也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如果總想著賺快錢,甚至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發展,那就是在為短期利益透支長遠發展和整體利益。換句話講,生態環境問題的緊迫性,要求我們必須看到更遠的將來,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

  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不是非此即彼、二選其一,而是一枚硬幣不可切割的兩面。同樣是秦嶺北麓,在淺山區有一座天留村,曾在歷史上小有名氣,然而一度發展滯后。近年來,當地大力開發天留景區,打造森林公園、薰衣草園、農家休閑體驗園,打響了“山水橋南,天然氧吧”的名號,當地人說,“沒想到金鑰匙就藏在山上的林子裡、溪流中”。這說明,要把生態理念轉變為綠色發展的思路,還需要進行因地制宜的探索。隻要肯下心思、善找門路,就能搭上綠色發展的快車,避免走犧牲環境的老路,蹚出兼顧生態與發展的新路。

  於山水之間發現新的出路並不難,難就難在斬斷陳舊發展模式的利益鏈條,真正把生態環境保護落在實處。近年來,在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報告中,“主體責任”“政治責任”成為高頻詞。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到河長制、湖長制的建立和完善,壓實主體責任、懸起追責利劍,成為推動地方踐行環保政策的有效制度保障。去年7月,中央對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嚴厲追責,相關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也為各個地方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敲響警鐘。方此之時,中央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前所未有,關鍵是地方在執行時要扛起主體責任,確保政令貫通、實現上下對稱。

  生態環境的“公共產品”性質,決定了因個體破壞生態環境而產生的消極后果,會被社會中的每個人所分擔,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正因如此,無論是一個地方還是某家企業,都不應該抱有“收益是我的,污染大家擔”的僥幸想法,也不應該產生“讓別人保護,自己坐享其成”的搭便車心理。正因此,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意識,處理好個體與整體、局部與全局的辯証關系,真正把環境保護當成全局的事來辦,並承擔起自己在全局中的那一份責任,才能用每個地方的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明代畫家仇英曾作《輞川十景圖》,描繪了秦嶺腳下秀美的風光、詩意的生活。保護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峻嶺,既是為中國保留一個天然的氧吧,也是在傳承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保護秦嶺、守衛自然,以時不我待、間不容發的緊迫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們才能離美麗中國的目標越來越近。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02日 05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