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圖書館謝絕兒童並非上策

木須虫

2018年08月01日08:35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圖書館謝絕兒童並非上策

  從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共享的角度看,大學城圖書館立足於特色,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未必沒有辦法,簡單地一拒了之,不是上策

  近日,不少住在大學城周邊的市民注意到,深圳大學城圖書館從7月9日起謝絕14歲以下兒童入館。有市民認為此舉有失妥當,作為公共圖書館,應該面向全社會開放。深圳大學城圖書館相關負責人回應稱,大學城圖書館的主要職能為科技創新與情報研究,謝絕14歲以下兒童入館,是為了給館內讀者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7月31日《南方都市報》)。

  大學城圖書館沒有兒童閱覽室,沒有適合兒童閱讀的圖書,因此“不適合兒童閱讀”的確可以成為謝絕兒童入館的理由,畢竟大學生圖書館面對的是大學生群體,存在服務上的差別。不過,反過來講,從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共享的角度看,大學城圖書館立足於特色,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未必沒有辦法,簡單地一拒了之,不是上策。比如科技是其特色,在科普與科技講座上做點文章,應該會受到孩子們歡迎。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謝絕兒童入館,或許還有一個情非得已或者不願意說的理由:孩子們把圖書館當成游樂園,太鬧騰,影響和干擾了館內的正常秩序,打心裡不願意向兒童開放。而這還是似曾相識的普遍現象,每到節假日很多圖書館都成了孩子的樂園,這些圖書館往往不勝其擾。孩子不聽勸阻追逐嬉鬧,是孩子活潑好動的性格表現,可以理解為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但根源在於孩子的公共文明意識匱乏,對圖書館特殊場所缺少神聖感,不懂得約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這樣的問題存在了多年,每到暑期媒體上都有類似的報道,這說明兒童的文明素養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孩子們的表現是一面鏡子,照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孩子在圖書館裡撒野,父母卻還在旁邊笑,不少家長不僅不配合圖書館的管理,而且還很生氣地批評工作人員。家長成了壞榜樣,從中可以窺見孩子文明素質相關教育的集體不作為。

  兒童雖無知,但有可塑性,學會控制言行、在公共場合不喧嘩與嬉鬧,是兒童從幼兒園開始就該普及的常識和培養的品性﹔學會尊重他人,禮貌待人,愛惜物品,是父母從孩子很小時就應灌輸的理念。當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忙於教孩子加減乘除之時,被遺忘的文明教育,難道需要讓圖書館淪為文明教育的“第二課堂”,苦口婆心地惡補?被陋習逼停的圖書館,首先是公民文明素養教育的尷尬。文明素質從娃娃抓起不是一句空話,在教育的版圖中,該給文明留出一席之地。

  暑期孩子該去哪裡?公共圖書館或許是屈指可數的公益場所,很多孩子乃至父母或許並不是沖著閱讀去的,因為那裡涼快、不花錢,還有活動的場所以及年齡相仿的玩伴。能夠受氛圍的感染讀讀書固然好,不願意閱讀,開心地玩耍也不是不行。不得不說,圖書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孩子游樂需求的替代場所。

  理性地看,孩子的需求也是多元的,除了閱讀之外,還有游戲、音樂、美術、體育等活動需求,這些需求過去還有公益性的青少年宮等機構來滿足,而到如今卻更多由社會機構有償提供,除了報班培訓,別玩他途。從這個角度看,解決兒童入館難需要政府統籌謀劃,積極作為,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創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與方式。同時,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領域,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滿足公眾越來越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