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為什麼考試改革時常按下葫蘆起來瓢

陳志文

2018年08月01日07: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為什麼考試改革時常按下葫蘆起來瓢

  中國的各種教育問題,不簡單是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問題,是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是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在教育上的折射,不能簡單歸因,認為只是教育部門的無能。

  不久前,紐約市教育總監到社區調研,遇到了兩撥兒抗議人群,主題都是一個:取消紐約市最好的9所特殊公立高中招生考試(SHSAT)。紐約市目前的方案是,把考試錄取改為配額錄取,明年開始有20%名額給所謂弱勢學生,三年內把西語族裔等少數族裔學生的比例提高到45%。

  反對取消這個考試的多是以華裔為主的亞裔,理由是公平,他們認為考試錄取更為公平。也正是通過這個考試,紐約這9所最好的公立中學裡,以華裔為主的亞裔學生佔了大多數。

  支持取消這一考試的人,理由也是公平,以西語裔等其他族裔為主,他們認為以考試作為入學標准絕對不公平,因為考進去的多是亞裔。甚至有人說,華裔有錢上輔導班,我們沒錢上,很不公平。的確,伴隨華人移民的顯著增加,紐約輔導班的數量也大幅增長,主要集中在日落公園與法拉盛,基本都是華裔聚集區,而這些輔導班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這9所高中的招生考試。

  紐約市長與相關負責人的意見很明確,就是力推族裔名額分配的錄取制度。

  這讓我想起曾經的歷史。100多年前,美國的大學與今天中國大學的錄取差不多,學習成績是核心。最后的結果,就是勤奮且聰明的猶太人佔據了美國最好的大學,尤其是常青藤大學。那時,猶太人還沒有今天在美國這麼重要的地位與影響,而常青藤大學都是私立大學,需要的是社會捐款。於是,這些著名的大學就開始動心思調整錄取規則,以遏制猶太人佔據常青藤大學的趨勢。其中的核心,就是廢除以成績錄取的原則,加入了家庭背景,特長愛好等其他因素。歷經近100年的演變,這一變化發展成為今天大家所看到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從功利的角度看,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綜合評價實際上是評價未來最有出息的人,而不是學習最好的人。

  與常青藤大學不同,美國加州大學系統都是“公立”大學,比如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等,和美國其他著名高校相比,在錄取上更重視學術能力(成績)本身。因此,加州大學也出現了以華裔為主的亞裔人群聚集的現象。2014年,在部分墨西哥裔議員的推動下,加州參議院出台了如出一轍的SCAS法案。這一法案的核心就是,為公平考慮,在錄取上不能僅僅看成績,還要考慮族裔公平與平衡。按這一法案,華裔學生的錄取比例,將從現在的30%甚至40%,下降至15%。這一法案遭到了華裔的激烈反對,最后在強烈的抗議與反對聲中被退回參議院。

  最近,哈佛大學在錄取中歧視亞裔的事情被美國民權組織訴諸公堂,至今沒有結論。年初,一些美國高校就宣布在大學錄取中,放棄提供SAT、ACT等標准化成績的要求,理由是這些成績弊大於利,價值越來越小。

  考試,對於美國的華裔來說,是最公平的錄取方式,但在墨西哥裔看來,是不公平的。對於華裔來說,上輔導班是天經地義的,但墨西哥裔認為,這是不公平競爭。

  相信這一爭議還將延續下去,不同群體遇到孩子受教育的權利,都是寸步不能讓的。

  這一系列事件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源之一:文化因素。中國人是極其重視孩子的,放第一位的就是孩子的教育。與之相伴,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加拿大,中國人到哪裡,培訓班就會興盛到哪裡,這已經無關教育理念與制度,包括社會制度。比如,新東方把分校開到華人最多的加拿大﹔比如,紐約、舊金山伴隨華裔移民的增加,各類以考試為核心的輔導班迅速興起。在舊金山亞裔聚集區,很多中小學門口,就是輔導班,孩子們放學后直接去輔導班,恍如國內的學而思。同樣,各類升學考試往往被家長認為是最公平的入學標准。

  中國的教育問題與此類似。比如,招生考試改革。我們一方面批評各類升學考試隻見分數不見人,導致應試教育興盛,可一旦調整或者修改這一錄取方式,就會遇到強烈的反對,理由也是公平。

  因此,中國的各種教育問題,不簡單是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問題,是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在教育上的折射,不能簡單歸因,認為只是教育部門的無能。教育部門這些年的改革,往往會按下葫蘆起來瓢,原因也與此相關。比如,課內負擔減下去了,課外負擔就長起來,輔導班興盛。根本有效的改變需要時間,更需要從根子上去找到解決辦法,改變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推動因素。作為更現實的辦法,可能需要實事求是,承認我們在教育上普遍有過高追求的現實,採取一些理論上可能並不正確,卻是更為實用的策略。比如,在減負與擇校上,考試就是一種不完美卻有效的手段。要實現“完美”的目標,切不可操之過急。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