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游學熱,被起跑線之爭的焦慮帶偏了

高路

2018年07月26日07:49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游學熱,被起跑線之爭的焦慮帶偏了

酷熱的天氣和高昂的收費並沒有阻擋住家長想讓孩子早一點擁抱世界的願望。一群群來自中國的孩子正在世界各地奔波,哈佛,中國孩子摩肩接踵﹔劍橋,中國孩子成群結隊﹔牛津,中國孩子魚貫而入﹔悉尼大劇院,滿眼望去台階上也有很多中國孩子……中國中小學生在海外掀起的游學熱潮,一年勝於一年。

游學,家長認為,形式是游,目的在學,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更高效地讓孩子了解一個國家的風俗文化,開闊視野,於是很多家長把游學當成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新戰場,低齡化發展的趨勢明顯。根據某旅游網站游學暑期訂單的統計,3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佔了13%,7至12歲小學生佔31%,加起來佔比達到44%。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以及來自社交網絡、朋友圈子的攀比壓力都成為促使游學低齡化的重要原因。

游學多多少少總有點收獲,可有沒有游學機構宣稱得那麼大,或者能否達到家長的預期,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先跑幾步,實在值得打個問號。你是奔著學去的,而組織者則是奔著錢去的。一些游學項目,游而不學,行程安排跟普通的旅游並沒多大的差別,而價格則高了一大截﹔更有一些組織機構把游學當成了一錘子買賣,吹得天花亂墜,開高價,反正就一回,做一回的生意已經夠他賺的了,他也不打算再做第二回生意。一些普通旅游產品在暑期貼上“游學”標簽,搖身一變成了高價產品﹔花費三四萬,就是到國外高校轉了轉。這樣的游學自然沒有多大的價值。

從根本上說,這是一門生意,是生意就有它自己的操作手法。當它成為一種商業模式的時候,它就有了一個固定的套路,家長所指望的原汁原味的教育原生態,要應對那麼多的游學者,從商業角度看是不具備可操作性的。游學不比普通景點,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需要高水平教育內容設計和專業人員。更多的游學機構隻不過是在搭草台班子。

而另一方面,游學本身內容和標准的不確定性又給監管提出了難題。旅游有格式合同約定,住什麼標准的酒店,游哪幾個景點,每個景點待多長時間,購物點有幾個,一開始就寫入合同,違反了可以投訴,即便如此,還經常能看到私自增加購物點,強行推銷合同外的付費景點的事,可是游學這種新鮮事物又該如何來制定合同條款呢,又怎麼衡量得出價值?讓孩子住幾個人一間的宿舍,吃得差點,可以美其名曰體驗生活,磨礪意志,是花錢買吃苦,面對這樣的吃苦教育,你又該如何反駁呢?

有些看起來很美好的設想,現實卻是一地雞毛,短暫的行程,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地過一遍,學到的東西能有多少?認識世界有很多辦法,書本、影視劇……要培養國際視野,不妨先從書本開始,不必急於一時,想早點看看世界,由家長陪同去旅游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想在世界知名大學校園一日游,你也不需要通過中介機構去,自己就能去。

真正的游學重在體驗當地文化、生活方式,強調同吃同住,真正生活,而不是驚鴻一瞥。不是什麼孩子都適合游學的,有些孩子基本自理能力都不具備,短褲襪子都不會洗,不具備辨識能力,突然要面對教育這麼重大一個話題,他從中獲益非常有限。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花錢買來的,游學一番,孩子就大有長進,這就把教育問題想得太簡單了。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