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人民日報新知新覺:以質量強國建設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陳  川
2018年07月18日04: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把樹立質量第一意識、提升質量水平作為重要抓手,加快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建設質量強國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產品和服務質量明顯提升,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近兩年穩定在90%以上。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雖有多種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但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質量技術基礎比較薄弱﹔產品質量標准體系尚不完善,產品質量水平還需進一步提高,質量強國建設任重而道遠。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並再次強調建設質量強國。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尤其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因此,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質量強國,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自2015年底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頂層設計、重點任務和具體實施等進行全面部署,取得明顯成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動力來源和制度環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以處置“僵尸企業”為重點,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培育新動能,進一步推動補短板和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家強盛的重要保障。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我國制造業必須轉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大力提高制造業發展質量,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因此,應充分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增強企業內生增長動力,同時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准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高自主發展能力。

  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治理能力。質量管理在提質增效、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提升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都需要通過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質量治理能力來實現。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市場主體地位,完善質量信號傳導反饋機制,促進供需對接和結構優化﹔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完善質量認証體系﹔創新質量管理工具,推廣應用質量管理先進標准和方法,轉變政府質量治理方式,提升質量治理能力和質量服務的社會化水平﹔加強檢驗檢測、計量校准、合格評定、信用評價等社會中介組織建設,構建多方參與的質量治理格局。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8日 07 版)

(責編:岳弘彬、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