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農村垃圾治理須“接地氣”

李勤余

2018年06月28日08:1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農村垃圾治理須“接地氣”

  近期,光明日報高度關注農村垃圾治理,連續發文、深入探討,並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主要集中於兩個層面,即“政府怎麼辦”和“村民怎麼做”,可謂切中時弊。農村垃圾治理之難,在於歷史和現實問題的疊加。因此,相較於“高大上”的路線,還應多做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接地氣”舉措。

  我國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在客觀上決定了部分農民群眾文化水平、思想覺悟不夠高。所以,向農民群眾灌輸大道理,非但不能入腦入心,還有可能淪為正確的“廢話”。對於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廣大農民而言,需要讓他們真切地看到垃圾治理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城市中的物業管理模式或可為農村借鑒。通過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全權負責管理該村清潔衛生工作,可以視作一條前進道路。通過讓農村人居環境衛生大變樣,農民們對垃圾治理的感性認識就能更上層樓。目光所見的收獲,比虛無縹緲的未來圖景更有說服力。如此一來,農民的積極性自會得到提高。

  目前,各地對農村垃圾治理的高度重視毋庸置疑。但是部分地區採取的方式卻太過簡單:有了以公共財政投入為主體的經費保障機制,“獎懲”就成了一些管理者想當然的選擇。然而,獎金的刺激或許能在短時間內起到作用,但久而久之,村民終究會對垃圾治理失去新鮮感和動力。

  我們常說,各地農村應該形成“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層層深入、級級轉運,將每天收集的垃圾變廢為寶,大概是理想中的垃圾處理模式。不過,這一看似完美的治理措施,如何使農民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而且在一些地區,這樣的運行模式也難以獲得資本的長期支持。又如某些地區引入社會資本,建立生活垃圾發電廠,實現市域垃圾治理一體化管理,既改善了環境,又為村民帶來生活上的便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綜合來看,成功的管理者都善於因地制宜,不墨守成規,將農民的實際需求時刻放在心上。否則,投入的增多隻會換來事倍功半的效果。

  此外,不少農村地區建立定期督促考核機制,甚至明確了戶與戶、村與村之間的幫帶責任。雖然這種管理方式初期能夠利用互相監督來保穩定、求發展,不過一旦在實施過程中出現利益矛盾,很容易引發農民群體的負面情緒。因此,想要強有力地推動農村垃圾治理,不僅要將管理的重心放在農民身上,更應強化管理者自身肩負的責任。

  比如,某些地區的相關部門缺乏協同合作能力,就會使村民產生“我們辛辛苦苦分了類,收運時又混在一起”的想法。此時,健全順暢的垃圾后台處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至少為村民樹立良好的榜樣,展示了施政者在垃圾治理工作中的決心。與其大搞村與村比拼環境整治、戶與戶比拼清潔衛生,不如積極推行部門與部門比拼建設進度,給予農民正面的治政展示。

  農村垃圾治理的困難程度有目共睹。但在困難面前,更應從實際出發,從小事入手,切忌打出“空對空”“高大上”的綿軟組合拳。瞄准正確方向、制定恰當措施,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廣大農民群眾的干勁和韌勁。

   (作者:李勤余,系文匯報評論員)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