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不妨把人情評審視為微腐敗

豐 收

2018年06月27日08:54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不妨把人情評審視為微腐敗

  在拉關系、打招呼中即使不出現用禮品公關評委,但由於這類行為會影響評審公正,助長歪風邪氣,損害評審公信力,也是一種不正之風

  “不打招呼就覺得是不重視、不尊敬”“甚至要用本子記下給誰打招呼,以后怎麼還人情”“會做工作、溝通能力強現在是一個正面評價”……記者在國內知名高校採訪時,一些專家教授和從事人才工作的學者對當前科研項目和人才評審中的不良風氣表達了憤慨,呼吁淨化科研評審環境(6月26日《半月談》)。

  科研項目評審中的拉關系、打招呼現象據說如今已大有好轉。據《人民日報》前不久報道,一位常年擔任各類科研項目評審的專家表示,“七八年前,拿著茶葉等禮品到我辦公室來拜訪的人還不少,這些年沒有了。去年,我評了幾十個項目,隻接到兩個‘打招呼’的電話。今年,一個電話也沒接到。”

  不過,人情評審歪風好轉並不等於徹底消失,《半月談》記者就調查發現,近年來一些科研項目和人才評審中打招呼拉票、做工作等現象屢禁不止。而且,某些打招呼升級了——申報者通過單位一把手、老專家、院士給評委做工作。可以說,任何一種打招呼、做工作的行為都可能影響到評審的公正性。

  按理說,評審工作不該受外界干擾,評審專家應當保持獨立。但在我們這個人情社會,當一些有頭有臉的人出面做工作,多多少少會影響評審專家,繼而影響評審結果。而在筆者看來,即便人情評審僅僅是打招呼、做工作,沒有直接的利益交換,這也是一種微腐敗,有必要納入到反腐范疇內。

  從某種角度看,申請者找人打招呼拉票,本質上也是一種變相行賄,當事人希望通過人情公關達到目的。進一步看,如果某些評委受到打招呼影響,作出不公正評審,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受賄,即接受了申請者的人情賄賂,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種間接的、隱蔽的“你幫我,我幫你”的利益交換。

  過去,科研領域的腐敗,主要是某些人侵吞科研經費。現在看,拿著茶葉等禮品公關評審專家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科研領域的腐敗,只是沒有侵吞科研經費這樣惡劣而已。而在拉關系、打招呼中即使不出現用禮品公關評委,但由於這類行為會影響評審公正,助長歪風邪氣,損害評審公信力,也是一種不正之風,有必要將其視為一種腐敗。

  隻有把人情評審當成微腐敗,將之納入“反腐棋盤”,才有望加大處罰措施,形成有效震懾力。為此,筆者建議,首先是完善科研評審與人才評審的制度設計,並旗幟鮮明地把人情評審定義為微腐敗,寫入這類制度中。在反腐力度、反腐成效有目共睹的當下,這種制度設計有望形成約束力和震懾力。

  針對科研評審亂象,這些年我國已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就評審專家而言,建立了專家庫隨機抽取制度、定期輪換制度、涉嫌回避制度和專家信譽制度等。但從記者最新調查看,拉關系、打招呼反映出相關制度不夠完善,如申請者因為清楚誰是評審專家,所以採取公關行動。因此有必要繼續完善制度。

  其次,以多種監督措施確保評審公正性。比如,強化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的紀檢部門對科研評審、人才評審工作的監督。再如,鼓勵業內人士積極舉報人情評審,當人情評審損害了另外一些申請者的利益,或者損害了行業利益,就會有人舉報評審不公——這是過去“內部反腐”帶來的啟示。

  再者,應當嚴懲涉及人情評審的相關人員。有學者建議,公關說情的行為應視為違反保密條例等,給予相應懲戒﹔把參與說情公關的雙方列入黑名單等。這些建議都非常好。筆者建議,一旦發現人情評審,還應取消人情評審帶來的名與利,讓相關各方最后“竹籃打水一場空”。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