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師生不再互相麻醉,快樂不是大學唯一標准

程振偉

2018年06月27日08:49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師生不再互相麻醉,快樂不是大學唯一標准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6月21日在成都表示,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應該扭轉。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快樂大學”現象,進入公眾視野是從1999年高校擴招時開始的。大學教育逐漸褪去精英教育光澤,逐漸呈現普惠化特征。當然,說“快樂大學”並非是說“狂歡式的快樂”,而是相對“中小學學業負擔過重”而言的。但這一說法,確實反映了“高校學業管理失之過鬆,學生學風每況愈下”的現實。不管高等教育如何普惠,“為國家育棟梁材”的屬性不會過時,與“快樂大學”告別,杜絕教育資源和人才浪費消耗,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首要議題。

  事實上,不少地方和高校,已經意識到“快樂大學”現象的負面效應。2014年,浙江省教育廳就出台了加強高校學生學業管理的辦法,提出建立健全學業預警和退學制度,學校不得安排任何形式的畢業前清理性考試。然而,讓“快樂大學”退場,關鍵在於教師。然而,筆者發現,大學教育變“水”,學生混著能畢業,與“師生的互相麻醉”有很大關系。如今不深入高校課堂,不知“低頭族”現象泛濫到何種程度。教師在講台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在台下照玩手機,而如果禁止學生上課玩手機,還有可能引起爭議讓老師下不了台。

  在高校課堂裡,存在有一種“師生的互相麻醉”現象。老師沒能好好備課,把心思主要放在做科研發文章上,課堂上還用十年前的老課件,如果自己混課堂,又怎能做到言傳身教讓學生課堂上認真聽講呢?有些老師認為,教書就是課堂上上課,課外時間自己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唯獨不屬於學生”,這樣的老師又怎能對學生加強學業監督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進行過程性監督呢?因為這樣意味著自己要花精力給學生批改作業過問學生的課外實踐,這不是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嗎?從這一層面來說,高校課堂學風差,學生課外無所事事,何嘗不是不負責任教師的“有意為之”?有些學生看准了老師的懈怠心理,在課堂和課外不斷挑戰教師承受底線,因為他們明白“教師的心思不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所謂“師生的互相麻醉”。

  “快樂大學”很大程度上來自“教師的自我豁責”。言傳身教永遠也不過時,教師對自身的教學放鬆要求,變成了“快樂的老師”,學生也會變得“快樂散養”。師生互相麻醉,都成了溫水裡的青蛙,而不知外面社會知識迭代加速,越來越無法容忍大學給社會輸出“殘次品”。有專家估算,美國高校2006年的本科四年畢業率隻有36.1%,六年能畢業的也隻有57.5%。我們想效仿美國大學的“寬進嚴出”,前提是有一大批“對教學一絲不苟絕不願蒙混過關”的高校教師。

  高校教學是一個生態,唯有師生不再心照不宣的互相麻醉,才能迎來“師道尊嚴”“教學相長”“嚴師出高徒”的生態回歸。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