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

向迎佳
2018年06月15日04: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這句話,道出了創新的不易。創新走的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做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難免荊棘叢生、困難重重。“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有科學家曾經談到,即使是最成功的科學家,在他每十個初步設想當中,能實現的也不到一個。“有兩個字最能代表我五十年內在科學進步上的奮斗,就是‘失敗’兩字。”成功鋪設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的科學家威廉·湯姆孫曾如此概括自己一生的奮斗。這道出了科學技術研究作為創造性事業所面臨的挑戰。

  那麼,人們在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中為什麼會出錯呢?列寧在分析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時的一段話,可以用來解釋探索容易失敗的原因:人的認識不是直線(也就是說,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碎片、小段都能被變成(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而這條直線能把人們(如果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引到泥坑裡去。的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絕非像照鏡子那麼簡單,一眼就能看透其本質、洞悉其規律,隻能在探索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破疑前行。在這一過程中,出錯、失敗在所難免。

  真正的勇士不懼怕失敗、敢於承認失敗,因為他們懂得失敗的價值,就是激勵另辟蹊徑,打起精神重新來,總結經驗繼續干。事實上,無論是誰,想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就要准備經歷失敗、不怕失敗、抗擊失敗。認輸但又不服輸,承認失敗但又不甘心失敗,重整行裝再出發,才能走出山重水復,迎來柳暗花明。

  創新如同跑馬拉鬆,非意志堅定者不能到達終點。有的人看到成功者碩果累累,就以為他們是天才,或是機遇好,似乎沒費什麼力氣,沒有經過多少失敗,就取得了成功。但創新的翹楚、創業的精英在其一舉成名之前,其實也都是常人,只是因為他們比別人多了一股“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多了一股韌勁、闖勁,才從平凡中脫穎而出。

  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經歷了190多次失敗。在科學界,這不算是罕有的特例。為什麼那麼多科學家遇挫不餒,愈挫彌堅?從根本上說,正是對科技創新的執著追求,正是有強烈的愛國心和報國志。從錢學森、鄧稼先到黃旭華、黃大年等優秀科學家,他們的科學之路無不証明:目標愈崇高,愈能激揚奮斗精神﹔創新愈艱辛,愈能彰顯英雄本色。於他們而言,沒有邁不過去的溝坎,沒有攀登不上的高峰。

  山有脊梁而巍峨,人有精神而挺立。這種精神就是對初心的堅守,對事業的執著,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長了這種“精神”,在創新的征途中,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愈戰愈勇,愈挫愈奮,以九死而無悔的追求,採擷成功的果實,書寫燦爛的人生。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15日 04 版)

(責編:白宇、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