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人民日報: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正當時

季為民
2018年05月28日07: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出:“要加快完善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如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新聞學、人口學、宗教學、心理學等,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普遍意義的學科體系。”我國新聞學已歷經百年積澱。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新聞學也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成為新時代我國新聞學發展的歷史責任和時代追求。

  新聞學是哲學社會科學中的重要學科

  新聞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類新聞傳播活動的形成、發展和基本規律的應用性社會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傳播活動和現象,特別是新聞事業和人類社會的關系,並從中探索新聞傳播活動和新聞事業產生與發展的獨特規律以及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聞學是來自實踐的經世致用的基礎學問。雖然新聞學研究隻有數百年時間,但新聞傳播活動可以追溯到人類活動之初,伴隨著人類發展進步的每一階段,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信息符號的豐富和傳播技術的進步,新聞傳播活動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新聞學是伴隨現代新聞業的發展而誕生的,在研究解決新聞傳播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現代新聞學發端於歐美,歷經各種理論、學派、學科的浸潤融會,形成了相對系統的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為建立公共信息傳播機制和發展現代新聞業提供了理論支撐。當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和新媒體的興起,給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同時也給傳統新聞業帶來不小沖擊,給新聞學理論創新提出了新問題、新挑戰和新機遇。

  一般認為,我國新聞學發端於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100年來,新聞學西學東漸,由術入學、登堂入室。循著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求索之路,幾代中國新聞學人前赴后繼,以豐碩的學術成果確立了新聞學的學術地位。王韜、梁啟超、譚嗣同、汪康年、章太炎、孫中山等辦報啟蒙、傳播思想,探索救國路徑﹔徐寶璜、邵飄萍、任白濤、戈公振、黃天鵬等“以新聞為本位”,著書立說、授業解惑,為我國新聞學奠基發力﹔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劉少奇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思想啟蒙和革命實踐,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鄒韜奮、范長江、陸定一、胡喬木等在新聞活動中系統研究新聞實踐,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體系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新聞實踐的改革發展和新聞研究的開拓創新,我國新聞學不斷邁上新台階。20世紀80年代以后,新聞理論、新聞史、應用新聞學、新聞學邊緣交叉學科和傳播學研究等一批高水准本土化學術成果相繼問世,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發展呈現生機勃勃的嶄新局面。

  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中國特色新聞學的重要使命

  回顧我國新聞學的百年歷程,無論是啟蒙、奠基,還是重建、繁榮,每一階段的發展都體現了經世致用的治學理想——為救亡圖存和民族復興服務。歷史表明,我國新聞學一貫直面問題、與時俱進,與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傳播相伴而生,與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求索和奮斗相依而行。歷史同時表明,新聞事業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構建共同理想和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正助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這是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得以確立、發展和完善的邏輯主線。

  新聞是反映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形態,蘊含著價值判斷,具有顯著的政治屬性。我國新聞學的創立、發展與我國政治發展有著密切聯系。習近平同志指出:“新聞學作為一門科學,與政治的關系很密切。但不是說新聞可以等同於政治,不是說為了政治需要可以不要它的真實性,所以既要強調新聞工作的黨性,又不可忽視新聞工作自身的規律性。”新聞學作為與政治密切相關的學科,能否處理好學術與政治的關系,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又反映新聞實踐的規律,成為學科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我國新聞學研究有兩個起源 :一是1896年梁啟超開啟的政治新聞學傳統,“報館有益於國事”的先聲成為我國早期新聞學者的重要認識﹔一是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開啟的學術新聞學傳統,“以新聞為本位”的呼聲使新聞學注重學術和學科建設。但是,“以新聞為本位”的新聞學也不可能不關心政治。20世紀20至40年代,為解決民族危機,救亡、革命必然成為新聞事業的現實選擇。新中國成立后,以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為核心內容,我國新聞學研究開始了新的探索。改革開放后,新聞與政治、新聞與宣傳等新聞學課題在爭鳴中得到理性思考,我國新聞學又迎來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當前,中國特色新聞學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其重要使命就是服務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解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遇到的重大問題,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新聞輿論工作的助力,離不開中國特色新聞學的理論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中國特色新聞學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當前,中國特色新聞學在不斷回答新聞輿論工作一系列重大問題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論共識。比如,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新聞輿論工作要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這些重要理論共識是中國特色新聞學的最新理論成果,有力指導著我國的新聞輿論工作。

  著力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提出的新要求,中國特色新聞學要更好服務於民族復興偉業,還需要進一步解決學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比如,如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明確發展戰略和規劃,以學術創新填補理論空白﹔如何有效清除錯誤思潮干擾影響,特別是西方新聞自由等錯誤思潮的影響﹔如何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新聞學實現重大發展,走出低層次、低水平重復研究的困局﹔如何完善馬克思主義新聞教育體系,建立科學的人才和成果評價體系﹔如何解決學科人才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提高人才隊伍的學風修養和學術水平﹔如何打造高水平、有影響力的學術平台品牌,增進海內外學術交流﹔等等。

  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習近平同志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志,是實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體現。”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就要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此,需要結合新時代的新聞實踐在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梳理新聞學的概念、知識、理論等學理問題與演進脈絡,為中國特色新聞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應基於中國特色新聞實踐經驗,從中國現實問題出發,創新新聞學的理論體系和框架。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研究,夯實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學科基礎地位,著力研究中國共產黨新聞實踐和新聞思想,圍繞黨和國家關於新聞、宣傳、輿論的理論和實踐命題進行理論創新。二是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相關思想。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有利於中國特色新聞學發展的思想和倫理道德,深入研究幾千年中華文化傳播綿延的規律和機制。三是基於新的媒介技術和新聞實踐進行理論探索。媒介技術和新聞實踐的創新必然推動新聞學概念、知識、理論的重構和創新,中國特色新聞學必須在這方面下功夫。四是善於借鑒西方新聞傳播思想中的有益成果。應堅持以我為主、博採眾長,不能跟在西方新聞傳播思想后面人雲亦雲。隻有對這些方面的學術資源進行再研究、再吸收、再整合和再創新,中國特色新聞學才能構建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新聞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還需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比如,在學術創新上,應重視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推進學術創新,妥善處理抽象理論與新聞實踐的關系﹔在隊伍建設上,應加強學界與業界的互動,建立人才成長良性競爭機制,培養甘於奉獻、善於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新聞研究人才﹔在平台建設上,創建保障新聞學健康發展的全國一級學會,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學術評價機制,規范學術活動,促進學術期刊健康發展﹔等等。隻有多管齊下,才能構建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中國特色新聞學。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28日 16 版)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