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從“金山銀山”到“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

李永勝

2018年05月23日09:24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在5月18-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一直給予高度關注。我國當前生態形勢嚴峻,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改革開放40年進程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嚴重、自然資源人均少、環境污染嚴重的嚴峻形勢,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從戰略全局出發,提出一系列戰略方針政策,旨在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戰略意義。當前出現的全球氣候變暖、霧霾天氣頻發、水土流失等嚴重生態問題都是由於人類過度開發自然、破壞環境造成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共同體,破壞其中任何一環,人類都必然遭受自然的懲罰。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我們站在全局高度以科學的理論應對自然的危機,指明了方向。這也為推進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我國改革開放40年在經濟建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伴隨著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對生態環境的隨意破壞,人與自然矛盾愈加凸顯。如果再不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解決各方利益沖突,那麼就會對我國今后經濟社會發展起嚴重的阻礙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一語中的,意味深長。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當然也包括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迫切要求。生態環境是民生的基礎保障,民生是生態環境的根本價值。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生存與生活發展空間,更加有利於人民群眾發揮聰明才智,有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以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事關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大事。

習近平總書記以底線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法治思維、辯証思維對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頂層設計。第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和合共生,一旦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必然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因此,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方針,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人與自然健康可持續發展。第二,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做好空間規劃,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制定責任紅線,壓實責任主體,織緊責任鏈條,有力、有序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第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解決人民健康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基本條件。解決好生態環境問題就是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將人民福祉提高到全局性、戰略性高度去考慮,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體現了整體思維。第四。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這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生態治理過程中,以系統工程思維抓生態文明建設的寬廣視野。山水林田湖草都是自然的產物,人也是自然的產物,將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將系統原則和整體原則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既從宏觀上把握全局,又從微觀上兼顧各方利益,這樣才能在對山水林田湖草的保護與修復中真正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五,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這體現了依靠制度和法律來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就將生態文明建設和法治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突出了法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向著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方向推進。第六,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唯物辯証法要求人們要用全面的、發展的、普遍聯系的眼光看問題,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的發展。當前的生態危機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責任,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幸免。要解決全球環境的生態退化和資源、能源枯竭的問題,不能隻靠一個國家,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參與並協同努力,因為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與義務。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謀而合。習近平總書記以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戰略思維,提出全人類共同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人類未來發展科學地把脈問診,從而對推進全球環境治理提供了現實可行的方案。

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就要全面推動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就是以高效、低碳、和諧、可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堅持綠色發展,可以降低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開發,在提高利用效率的同時節約資源,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促進生態環境整體好轉。建設美麗中國,就要將民生作為優先領域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環境問題就是民生問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不僅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對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也提出了挑戰,從城市到鄉村,從東部、中部到西部,必須展開全方位各領域污染環境治理。在突出重點的同時,防范風險,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建設美麗中國,要有效防范生態環境風險。“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告誡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要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建設美麗中國,就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將“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結合起來,形成市場與政府共同作用、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良性循環。通過價格機制以及政府調控,有力推動生產環境治理體系良性循環,進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生態危機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艱難復雜的戰爭,打贏這場戰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隻有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自覺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才能有效應對環境污染治理上的任何風險,化解危機,取得最后的勝利。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蘊涵著豐富的辯証法。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精髓,又實現了新形勢下生態文明的理論創新,是新時代解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的重要理論指南,為打贏當前環境污染治理的攻堅戰提供了思想支撐,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作者系陝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