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讓我們的城市充滿溫度

郝  洪
2018年05月17日05: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前幾天,筆者重訪上海靜安區大沽路石門一路拆違點,所見讓人欣喜。這是片煙火氣十足的街角。曾幾何時,私建的危棚簡屋被當作餐飲店后廚和群租屋,電線蛛網密布,煤氣罐隨意擺放,隻夠一個人通過的過道上滿是泔水。如今拆違過后,這裡像是“換了人間”,200多平方米的社區花園,讓原來擠擠挨挨的老舊居民小區有了透氣的地方。

  讓人暖心的是,管理者特意用花壇為幾家小食店分割出露天擇菜洗菜操作台,讓沿街小食店能繼續經營。沿街連片的小食店、水果店依然熱鬧興旺,秩序井然。社區花園並不花哨,相當注重實用性,正如街道干部所說,“安全隱患消除了,居住環境整潔了,餛飩面條小籠包子還在,這就能好好過日子”。

  依法拆違,安全至上﹔適度修飾,背街小巷美如畫﹔人性化整治,方便百姓生活。正是這幾條“要點”,收獲了百姓的熱情點贊。什麼是“繡花功夫”,怎樣才算“精細化管理”,由此可以窺見一斑。城市管理有沒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往往就體現在這些細微處的規劃設計和建設修整中。

  在舊城改造這個共性話題上,各地面臨的問題都不少。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不少城市拆違、拆舊力度都很大。有些地方用力過猛,連同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和歷史古建一道拆除,讓出空間給“鋼筋水泥森林”。城市文化就此斷裂,人們為城市失去了脈絡肌理中沉澱的歷史而嘆息。還有形式主義的問題——市容綠化美化、街道硬化亮化,在一些地方成了過度追求“高大上”的形式主義問題的重災區。筆者在某城市採訪時注意到,原本修建了沒幾年的街角花壇,如今又被推倒重修,使用的盡是高級建材,連草坪都被拔掉重植。城市精細化管理不是“翻燒餅”,而是需要以對文化的敬畏、對生活的關懷,在因地制宜中找到最好的路徑。

  不同需求之間的調節和平衡,同樣是城市改造必須正視的問題。比如,許多地方老城區默認潮汐式停車,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停車難問題。老城區整治過程中取消夜間停車,雖然道路美化了、路邊花壇多起來了,可停車難反而更嚴重了。上海楊浦區的經驗值得一提。他們創造性地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聘請相關建筑設計、園林規劃專家參與社區規劃,著力解決停車難、買菜難、健身難等實際問題。有了專業力量的支撐,項目規劃努力將城市管理和人的需要科學結合,為社區更新、改造、重塑注入更多溫情。

  保護傳統民居方見城市之美,完善公共服務方見城市之強,簡約城市建設方見城市之成熟。舊城整治,可以說最考驗城市管理精細化程度,隻有小心翼翼地規范修整,在不破壞城市歷史風貌的前提下,盡可能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提高生活品質,才能在精細化管理中實現“讓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淨”的目標。

  “我們希望,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誠信文明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這樣憧憬未來。城市由誰閱讀,讓誰漫步,又供誰休憩?當然是在這個城市裡的人。始終用心關照到人的需求,那才是一個有溫度的城市。

  (作者為本報上海分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7日 05 版)

(責編:馮粒、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