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醫療服務應該回歸患者本位

葉日者

2018年05月14日15:2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消息:我國注冊護士總數超過380萬人,每千人口護士數達到2.74,醫護比提高到1︰1.1,扭轉了醫護比倒置的局面。護理事業的發展是我國醫改前行的縮影,目前醫療行業正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從患者的就醫體驗裡不難感觸到醫改前行的腳步。

曾幾何時,杭州的119個市級醫院收費窗口前,每年涌動著1000多萬人次的患者,付費大排長龍更是常態。如今,通過“智慧醫療”改造,數千個診室實時結算,讓患者人均節省了1小時的就診時間。近年來,我國多地試點建設“指尖上的醫院”,通過“讓醫療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大大緩解看病難題。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激活了人們對“互聯網+醫療”的想象。我們可以暢想,偏遠山區的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接受大城市三甲醫院專家的遠程會診﹔隻需一部手機,就能夠完成從挂號繳費、信息查詢到在線支付的全過程……在“互聯網+醫療”的助力下,中國的醫療服務模式和患者就醫行為正在發生深刻改變。

提升就醫體驗感,醫院是關鍵。怎樣才算一家好醫院?若是在數年前,過硬的醫療技術與先進的醫療設備當屬第一標准。然而,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思考醫療服務的本質回歸。一個醫院,大至整個大流程的改造,小至導診單更清晰易懂,遠至出院有延伸服務,近至醫者的解釋能否更通俗,上至院長定期去聽病員反饋,下至護工搬動病人時動作更輕柔等等,都能折射出一家醫院的人文關懷。例如:最近北京22家市屬醫院推出18項便民服務措施,改善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在醫院內開展電子導航、圖形導航等導醫服務﹔在門診區域增設儲物櫃、挂衣鉤、共享充電寶……這些接地氣的服務新舉措,提升了百姓看病就醫的體驗感。

在醫改中,跟普通民眾關系最密切的就是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成了老百姓的健康“守門神”,但目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尚處於起步階段,存在人員缺口、激勵不足等困境。有關部門應加大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力度,提高簽約服務質量,讓家庭醫生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還有異地看病的問題,醫保報銷是個老大難。而異地醫保實時結算,刷卡就能少跑路,消除了多年來群眾異地就醫的痛點。但異地醫保仍有死角,少數三級定點醫院和部分區縣的定點醫院沒有連接入網,政府仍需持續推進,讓群眾享受改革帶來的便利。此外,各地正在積極推進醫聯體建設,把同一個區域內的醫療資源優化整合,讓醫療資源動起來,下一步須打通各種壁壘,解決一些地方醫聯體處於“聯而不通”“重形式輕實質”的問題,真正組建大醫院與基層醫院的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療技術並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但優良的服務和人性化的理念卻能撫慰病患內心的創傷。從2015年我國推出《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再到今年初,我國推出新一輪的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我們越來越注重患者的就醫體驗,背后折射出了醫改鏗鏘前行的溫度與力度。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