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走出去全是好辦法”

陳  峰
2018年05月11日05: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代文豪蘇軾,有兩樁趣聞時常被人提及。

  蘇軾曾評論花鳥畫家黃筌“觀物不審”,說他所畫飛鳥“頸足皆展”,事實上,有人卻指出飛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蘇軾因此呼吁,君子必須“務學而好問”,謹防“觀物不審”。

  在《書戴嵩畫牛》中,蘇軾又講述了一個蜀中杜處士的尷尬事。杜處士收藏中有一幅是戴嵩畫的牛,卻被牧童看出破綻:牛爭斗時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中間,畫上的斗牛卻翹著尾巴,顯然畫錯了。

  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無論作畫還是干其他事情,都需要做好調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我們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打好深入基層的基本功,修好實踐問道的必修課,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是務實干事的責任擔當。

  現實中,“戴嵩畫牛”式干部不在少數,習慣“紙上得來”、自恃才學過人,俯不下身子、邁不開步子,忙忙碌碌趕場子、坐在機關拍腦子。“觀物不審”式考察也有許多,蜻蜓點水浮在面上、走馬觀花飄在空中,心神浮躁不寧、足跡缺泥少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不走出書齋,坐而論道、閉門造車,必然犯常識性錯誤。在實際工作中瞎指揮、亂彈琴,到頭來徒令基層疲勞和厭倦,徒使群眾抵觸和恥笑。對於領導干部來說,因為疏於觀察、脫離實際造成的錯誤決策,甚至會貽誤一方發展。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蘇軾赴密州任上遇到蝗災,當地官吏漠然置之,認為未構成大的災害,有的甚至說什麼“蝗虫飛來,能為民除草”。蘇軾並不輕易採信,實地調查發現蝗災危害甚深。懷著“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的愧疚之情,他並沒有讓救災工作止步於上奏公文中,而是吸取各地百姓滅蝗經驗,身體力行帶領密州百姓消滅蝗虫。就這樣,蝗災得到初步控制。蘇軾滅蝗的故事充分說明,一事當前,必須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向群眾請教,向實踐求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觀物不審”。

  “窩在辦公室一團麻,走出去全是好辦法”,一位到基層調研的干部的深刻感觸,源自一樁生動案例。社區裡有一處供老百姓娛樂的棋牌室,少數吸煙者在打牌時吸煙,社區工作人員多次勸阻無濟於事。召集社區群眾共商對策,大家提議,一旦有人吸煙就關門整頓。這一招果然奏效,吸煙者意識到不良習慣給眾人造成困擾,主動提出不再吸煙,社區棋牌室從此清新起來。這提醒我們,調研不僅要深入田間地頭、背街小巷、工廠車間,更需要洞若觀火詳察、刨根問底深究、打破砂鍋問道。惟其如此,才能把方法研究透,把本領學到家,把問題解決好。

  鄭板橋畫竹,不論枯竹新篁、叢竹單枝,皆惟妙惟肖、躍然紙上。有人請教畫竹訣竅,他卻說:“后園竹十萬個,皆吾師也,復何師乎?”以群眾為鏡、拜群眾為師,黨員干部定可以從民聲中汲取治理智慧、從民意中檢驗工作實效,明為官之道、成發展之業、解“趕考”之惑,向時代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1日 04 版)

(責編:王吉全、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