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

陳朋

2018年04月26日08:0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娛樂圈,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增強拒腐防變的免疫力。這是針對當前一些領導干部不注重小節終至喪失自我、違背黨性而發出的深刻警醒。體悟起來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所謂細微之處,簡而言之就是指細小、微觀的地方。按常理來講,本應容易受到關注。但是,有些領導干部卻不以為然。自以為要“抓大事”,搞“大手筆”,起“大成效”,所以,對一些細節問題不太注意,甚至有意放鬆。有的還以此標榜自己視野開闊、為人爽快。殊不知,“千裡之堤,毀於蟻穴”。對小節的不重視,最終必將導致徹底潰退。諸多典型案例表明,一些人滑向腐敗的深淵,並不是瞬間完成的,往往從生活作風不檢點、生活情趣不健康開始,從吃喝玩樂這些看似小事起步。那些從“忐忑不安”到“習以為常”“心安理得”的蛻變,往往預設著從量變到質變以致最終疾入骨髓的前兆。

  不可否認,任何人都是社會人,都生活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領導干部也有社會交往、人情世故和禮尚往來,但又與普通人的交往不一樣,因為他手上掌握著一定的權力。而權力又是一種影響力、控制力和資源支配力,既可以用來為民謀福祉,又可以為個人所用,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在“糖衣炮彈”的引誘下,一些意志力薄弱的領導干部,就會在細微之處慢慢喪失防線,進而被“圍獵”、被“拖下水”,受人擺布。

  也正因如此,有人喜歡混淆視聽,將個人沒有抵抗住各種誘惑、沒有堅持為政操守視作環境和權力使然。不可否認,環境、生態對為官從政會施加影響。但是,從根本上講,決定一個人能否抵抗外部誘惑還是取決於其內心深處對原則和操守是否堅定。正所謂,內因才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找環境的影響、說權力有太大的“魔力”,都隻不過是托詞和借口而已。真正讓防線失守的乃是在細微之處一次次的放縱,進而讓底線徹底喪失。實際上,謹行慎微自古以來就是古人所提倡的處世之道和修身之策。《中庸》曾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這裡所講的就是,真正的君子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聽不到的時候,都會戒懼警惕,決不讓歪風邪念在隱晦細微之處表現出來。《后漢書·楊震傳》講述的東漢名臣楊震“暮夜”拒賄的故事更具警示意義。東漢名臣楊震,高升東萊太守。在其赴任之途,其好友昌邑令王密為尋求擢升“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楊震在“暮夜無知”中抵擋住好友饋贈金錢的誘惑,正是對為政者在細微之處堅持職業操守的生動寫照。

  《禮記》有雲:“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權力,因此,不僅要主動接受組織和群眾監督,還要不斷加強自律,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這既是原則也是規矩。做到這一點,說到底就是要修煉好慎獨、慎初、慎欲這門必修課。

  所謂慎獨,就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要謹慎自律。正所謂“君子不以冥冥墮行”。獨處不僅會考驗一個人的品格風范和修養境界,而且能讓人心靜,反思對與錯、利與弊、好與壞。這就是告訴我們,既要把獨處看作修煉品行的絕好機會,也要破除“無人知曉”的僥幸心理,真正做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所謂慎初,就是要戒於事情發生之初,筑牢“第一道防線”。凡事有一才有二,“第一次”永遠是關口。一旦這個防線被突破,貪腐的“洪水”就會一瀉千裡。因而,要始終把“一”挺在前面,在“第一次”塌陷前就及時“亮紅燈”“急剎車”,不踩紅線。所謂慎欲,就是指要把握好欲望的度。古人說:“罪莫大於多欲,欲不除,如蛾扑火,粉身乃止。”欲多則心散,心散則自衰。領導干部一定要有“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的定力,把金錢名利看淡一些,把職責使命看重一些。特別是在請客送禮、阿諛逢迎、權錢美色等物欲面前,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這樣才能牢牢堅守底線。

  人生道路很漫長,但成敗得失往往維系在細微之處。對於黨員領導干部而言,既要有壯志凌雲的遠大理想,又要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自律之心。如果說前者決定了能飛多遠,那麼后者直接關系到能不能飛得起來。要想飛得遠,就必須在細微之處“擰緊螺絲”,以防滴油拋錨。

   (作者:陳朋,系江蘇省社科院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