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面對刷屏故事,應保持質疑精神和理性思維

陳進紅

2018年04月23日08:30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面對刷屏故事,應保持質疑精神和理性思維

“飛機就要起飛,一個男人在機艙口跪下!”前幾天,不少網友被這則“跪求機組的暖心故事”感動得稀裡嘩啦。一男子帶孩子求醫,登機前與妻兒走散后跪求機組等待,最終航班晚飛20分鐘,善良機長因此被處罰。然而真相是連此文和通報在內,均為編造。

其實,仔細審視這條新聞,其間漏洞破綻還是很明顯的,完全經不起推敲。如若機構類媒體在轉發之前,就事件的真實性與相關航空公司進行核實,這條假新聞也會在第一時間現了真身。

盡管查找、核對事實比傳統媒體時代更加方便,但很多機構類媒體反而是淡忘乃至丟棄了核實的職業規矩。因為時效、獨家、流量等競爭壓力,大家都在乎的是在第一時間搶到“點擊率新聞”,一些新媒體更習慣通過轉發、整合既有材料來制作新聞。而這種有張力有沖突,能瞬間打動人心的真情故事無疑完美契合流量新聞的特質。感人的、催淚的、雞湯的、憤怒的、群情激昂的,所有能夠點燃情緒化的文章和新聞一定是點擊量之王。

互聯網為新聞生產帶來巨大便利,信息的傳播在彈指之間。幾可亂真的假新聞或假信息,同樣隻需秒速即可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所造成的破壞和影響無遠弗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凱南·馬利克認為,互聯網時代“真正的變化不在於新聞造假,而在於舊有的新聞守門人喪失了力量”。

常在網上混,誰沒見過幾十個假新聞?打假“假新聞”現在都不是什麼新聞了。而從專業層面來講,鑒別網絡信息真假,對一般網民而言,是有一定挑戰的,但對於新聞從業人員來說,是基本的專業素養,因為真實是新聞唯一的生命。本來大眾媒體應該承擔守門人的角色,但一些媒體卻被網絡牽著走,從某種程度上說,喪失了自己的公信力。價值缺乏,基本的守門人失去了專業操守,那麼勢必在假新聞的傳播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同時,技術讓我們與真相、真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你所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你所聽到的是你想聽到的,基於大數據分析和你的瀏覽歷史,各種平台向你推送的所謂海量信息,又恰恰不斷地迎合你的偏好甚至是偏見。人們選擇新聞不再是基於事實的選擇,更多是基於情緒選擇,再將自我認可的事實傳遞給志同道合的人,在情緒上贏得共情。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論場,其實,每個個體都可以把關事實、拼貼事實碎片,真相來源於事實的挖掘與不斷核實。可是即使當時有網絡大V對該故事的細節逐條進行審視分析,提出一系列質疑,卻立刻被一群網絡俠群攻,出現了互聯網最常見的“杠精”文化。

互聯網儼然成了言論的戰場,在這個看不見的陣地上,是非黑即白,非你即我,尤其在探討道德問題上,似乎隻有一個標准,那就是每個人的道德標准。我們看到在互聯網的公共空間中,網民討論與辯駁的最終目的往往不在於尋求真相,而在於尋求所謂“共識”,甚至“站隊”,放棄思考吧,徹底地扑向情緒的懷抱。

人們選擇相信自己相信的東西,而自動過濾掉那些自己不願意相信的。《牛津詞典》將 2016年度熱詞頒給了“Post-truth(后真相)”。在全新的媒介消費場景中,受眾心理需求從事實偏好向價值偏好轉移。在后真相時代,機構類媒體更要堅守守門人的職責。而對於網友來說,無論情感上多認同一件事,依然要保有懷疑精神和理性思維,打破砂鍋問到底,永遠是個好品質。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