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民生·民聲)

人民日報:願安居夢也在“窮街陋巷”開花

劉志強
2018年04月20日05: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推進“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管理部門不能“一家說了算”,要多聽百姓意見,盡量為大家多辦實事、少添負擔﹔老舊小區居民也要有擔待,不能“自掃門前雪”,應多為鄰裡著想、共建共管

  

  這兩年,有關舊房改造的電視節目特別受歡迎。通過設計師的精心雕琢,狹小擁擠的空間變敞亮了,雜亂無章的家煥然一新,舒適又溫馨。房主看到老房蛻變后那種驚訝的眼神和欣喜的笑容,深深打動了懷揣同樣夢想的普通觀眾。

  住上好房子,是億萬百姓的共同期盼。據有關部門統計,從1980年到2000年,我國建成的小區住宅建筑面積達80億平方米,粗略一算涉及1億家庭之多。這些小區中,有的沒裝電梯、沒配車位,上樓難、停車難﹔有的公共設備已年久老化,今天修、明天壞﹔還有的建筑質量先天較差,年頭一長安全隱患倍增,總之讓人住著不舒心、不安心,亟須“小修小補”。比起老舊小區,那些“被城市化遺忘的角落”——城中村的居住條件則大多更不理想,房屋簡陋破舊不說,更別提規劃、配套、秩序、整潔了,隻能靠“大拆大建”解決。而今,城市中一棟棟敞亮、現代的住宅樓拔地而起,“窮街陋巷”中的居民隻有羨慕的份兒。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推進“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完善配套設施。於城市而言,這是實現提檔升級和有機更新的必由之路﹔對群眾來說,這更是改善居住條件與生活品質的寶貴契機。推進這一民生工程,既需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科學規劃、真抓實干,也需群眾積極主動、共建共管,攜手締造屬於大家的美好未來。

  把“安居夢”變為現實,責任要一起分擔。

  居住在老舊小區的群眾,大多缺乏購置新房的能力。推進改造,政府應肩負起主要責任,補上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歷史欠賬。當然,指望各地政府大包大攬也不現實。最合理的辦法,是探索居民、市場、政府多方共同籌措資金的機制。一來,政府要補一點。水、電、氣、熱、通信的管網和設備等公共設施改造原本就需要政府投資,將其與老舊小區改造相結合,還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來,要在社會上籌一點。比如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此外,居民作為直接受益方,也應按照“誰享受、誰付費”的原則,適當出一點。

  相較而言,城中村改造體量和動靜更大,所需資金也更多,這就需要政府切實發揮主導作用,並鼓勵開發商參與其中。眾人拾柴火焰高,幾方合力,夢想才會更快實現。

  把“安居夢”變為現實,事情得商量著辦。

  一方面,管理部門要多傾聽群眾呼聲,問計於民。對於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怎麼建、老舊小區改造后公共空間如何重新分配等,須充分征求群眾意見,形成“最大公約數”,而不能為了效率一味替群眾做主。

  另一方面,居民個體也應多為鄰裡著想。老舊小區中居民的利益訴求十分多元。單拿裝電梯來說,住高層的更著急,低層的覺得用不上,收入高的願意用高價優質產品,囊中羞澀的卻願選擇經濟實惠型……調和分歧、促成共識,不僅需要相關部門、社區干部做工作,也需要每家每戶將眼光放長遠些。畢竟,改造帶來的體驗提升與房產升值是家家都能共享的。

  改造城市,是一項大工程,也是系統工程。推進起來不僅花錢多,還耗時費力折騰人。所以,改一次,就要改出個樣子來——讓“城中村”、老舊小區的硬件發展跟得上城市現代化的腳步,也讓其管理等軟件與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時代要求合拍。既要切實提升改造工程的質量,防止時間不長又推倒重來,也要強化業委會、物業等組織的職能,探索長效管理機制,讓“城中村”、老舊小區從骨子裡煥發生機,讓人民群眾更加安居樂業。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0日 17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