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新論:先富帶動后富,如何正確打開

傅昌波
2018年04月19日04: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先富人群行善應盡量避免採用臨時動議、被動出資、簡單給錢等傳統慈善模式,逐步建立值得家族成員持續投入的戰略慈善模型

 

  前不久,一則“廣東富豪捐贈2億元建258套別墅贈鄉親卻反遭村民刁難”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之后,當地政府成立專門的工作組,收集村民意見,同時與實施捐贈的企業家溝通,完善分配方案,爭取在一個月內確定方案,把現有的別墅分下去,讓公益行動圓滿落地。此次善舉遇到的困擾,值得討論的一個問題是:先富人群想帶動后富人群,在方式方法上如何更合理、更有效?

  經歷了40年改革開放和經濟快速發展,先富起來的人群如何安排巨額財富、怎樣安頓龐大家產,特別是如何引導財富惠及后富人群,已經成為現實問題。歷史經驗及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公益慈善是超高淨值家族的必選項,先富人群在規劃家族財富傳承時,公益慈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先富人群行善,要建立對家族財富的正確認知。企業家財富越多,其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就越大。從主流價值和社會發展看,先富人群做出“利他”的貢獻,有助於促進整體的和諧繁榮,也有利於保障其長久的“自利”。在現代社會,公益慈善本質上是市場分配、稅收調節之后的又一種社會財富分配方式。近年來,無論是制定出台中國首部慈善法,還是修訂相關稅收制度,我國正在逐步形成鼓勵和規范先富人群行善的公共政策體系。因此,先富人群應當建立家族財富與家族慈善同步傳承的框架,把行善列為家族財富分配的重要實現方式。

  先富人群行善,要突破對傳統慈善的路徑依賴。富人行善的動機,大致可歸納為改善政商關系、提升品牌形象、感恩家鄉母校、遵循宗教信仰、支持個人志趣等。無論基於什麼樣的動機,先富人群行善應盡量避免採用臨時動議、被動出資、簡單給錢等傳統慈善模式。可以依據自己的事業稟賦及家族特點,聚焦特定領域,從戰略性、引領性、長期性、多贏性等方面逐步建立值得家族成員持續投入的戰略慈善模型。同時,要考慮建立公益慈善執行團隊或者委托專業慈善機構承接執行,確保所資助的公益項目規劃科學、執行有力、可以持續,並要求項目具備可測量、可評估的社會影響力。

  先富人群行善,要借助新工具新方法。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和深度應用,人類正在步入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特征的智慧社會時代。地址定位、移動支付、虛擬現實等技術使得公益慈善行為植入各種生活場景成為可能﹔影響力投資、公益金融、耐心資本等新興金融工具為現代慈善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無限空間﹔近年來席卷全球的兼顧解決社會問題目標和盈利目標的運動,為同步實現行善和增收提供了參考。從某種程度上說,今日中國的先富人群行善可以充分運用智慧社會時代的這些新工具新方法,實現對發達國家財富家族行善規模和效率的超越。

  (作者為國際公益學院助理院長兼家族傳承中心總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19日 05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