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清明,和春天約會,向先人致敬

李泓冰

2018年04月04日19:2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清明,北方的朔風軟了,江南的霧靄散了。在一年最清透舒爽的氣候裡,攜老扶幼,欣賞歐陽修的“青梅如豆柳如眉”何以“慵困”,體會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何以“斷魂”,回顧盧象“四海為寒食,千秋為一人”何以肅然起敬,更在白居易“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的眼光和心思中,頓悟生死相依偎的大智慧。

在這樣的時分,這樣的氣息中,我們忽然就和先人心意相通了。西方的萬聖節在秋季,樹木盡枯,肅殺冷峻,懷祖不是更應景?我們的祖先,為何要把懷念逝者的日子,定在春半時分?華夏文明的智慧,就在這裡。我們的清明,遠比祭祖掃墓更豐富。踏青、郊游、插柳、拔河、蕩秋千,天人合一,哀而不傷,在追憶先人的同時,激活自己的生命力場。

設立清明小長假后,每個家庭都有了和春天約會、向先人致敬的機緣。如絲堅韌的清明節,讓我們跨越千年,仿佛重見祖先慧黠的微笑,重聞溫暖的叮嚀,心裡感到踏實而熨帖。

中國節,是我們溫習民族文化最放鬆、最溫暖的渠道。關於生死,我們應該向祖先學習什麼?

孔夫子說,死生亦大矣!先哲認定,“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身死神以靈,馬革裹尸還,說的也是通過對烈士身后事的鄭重其事,表達深深的敬意。有先烈的前仆后繼、薪盡火傳,才有了今天的中國。中國每個點滴進步,都有志士仁人的鮮血和汗水。清明,且讓我們低頭靜思,在享受發展成果時,緬懷所有為中國的進步做出貢獻的人們。。

的確,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我們曾經在清明前夕,迎接異國長眠60余年的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專機從韓國運回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倚門老母和春閨新寡雖已凋零,但生命的尊嚴和烈士的犧牲永遠不朽。在越來越關注生命尊嚴和人性溫度的今天,我們意識到,烈士死的光榮,共和國才生的偉大。由此,對烈士遺屬,我們應該提供更周到的照顧,不僅僅在清明這一天,更要將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化常態化,不斷提高保障水平,讓烈士安心,也讓今后為國家效命的將士更無后顧之憂。

先人還說過,視死如生。秋落春生,生生不息,華夏文明的生死觀向來通透。環顧國中,圍繞清明的活動,有一樁特別令人感動。哈爾濱市紅十字會在哈爾濱市遺體捐獻者紀念碑開展“緬懷捐獻者,弘揚奉獻精神”紀念活動。追思廣場的7塊名錄碑上,鐫刻著621名遺體、眼角膜捐獻者的名字。有一位相識的奶奶,以92歲高齡辭世,親人們發現,奶奶在18年前就做好了遺體捐獻的公証,當協和醫學院肅穆地將遺體接收,並將在一年后把奶奶的名字刻在長青園中之際,悲傷的家人為奶奶驕傲,也感到了“圓滿”……

然而,我們還做得很不夠。

做為人口大國,遺體捐贈、角膜捐贈還非常鮮見,這方面的資源,甚至不如一些小國。曾經有一年,斯裡蘭卡總統將一對眼角膜作為國禮,鄭重贈給中國,使中國年輕患者重見光明。這個人口僅1500萬的小國,簽字志願身后捐獻角膜的人數超過百萬,向57個國家捐獻了6萬多枚眼角膜。斯裡蘭卡人的眼睛,燭照世界,贏得極大尊重。相比之下,中國一年的眼角膜捐獻僅5000片,相形見絀。這裡有觀念的原因,也有服務的不到位、捐獻制度的不健全,值得深思。

清明,在持續地提醒我們,我們還能做得更好,更堪告慰先人……  

(責編:馮人綦、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