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面對不當得利,你禁得住誘惑嗎?

蔣萌

2018年02月28日16:0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面對不當得利,你禁得住誘惑嗎?

背景:據梨視頻報道,2月21日,深圳福田區一家便利店店員卷款逃跑,導致超市4小時無人值守。在此期間,顧客無一逃單,甚至有顧客自己掃描商品再付款。老板說,店員的行為讓我寒心,顧客們的做法令我很暖心!

新京報發表熊志的觀點:這場短暫的“人性測試”,始於貪婪,終於自律。便利店老板得以止損,他說“顧客們做的令我很暖心”,實際上被暖到的不只是他,還有無數網友。在習慣了道德滑坡的社會語境裡,顧客無一逃單,沒有“拿完商品就走”那樣有話題性。的確,人性本身是復雜的,佔便宜的心態,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行為結果,高速公路翻倒的貨車,曾提供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場景。所以說,純粹談論人性善惡,並沒有意義。道德基於自律,外在的規制則有助於激發自律。這種規制依托於公共輿論,以及技術上的監督懲戒機制。“大庭廣眾”四個字,隱含了一種道德和良知上的約束感。即便是在便利店內,趁機拿走商品,公眾看不到,但懸置在頭頂的攝像頭,也明確地宣示了懲戒機制的存在。技術有時能讓人心向善,並把自律固定成人們的習慣。十年前,公交車售票員還是標配,但如今的十八線小城,大多也都換自動投幣了。同樣,共享單車、汽車、雨傘的風靡,以及辦公室無人貨架的推出,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但如今都做到了。不能說,今天的人比昨天的更善良,更不愛貪小便宜,而是監控技術、信用機制等規制系統的完善,在提高背德風險的同時,釋放了技術上的紅利。這個紅利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比如,同樣有監控,那個店員便選擇了鋌而走險,卷款逃跑。在他心中,錢財的誘惑便蓋過了技術的威懾。不過,也不用悲觀,就像這4個小時的監控錄像顯示的,自律的人性,總會慢慢給你帶來意外的暖心驚喜。這個便利店,不正是一家解憂雜貨店嗎?

小蔣隨想:說說去年我家的三個“趣聞”。一是去某酒店住宿,離店結賬時收銀員少收了1000塊錢,當時母親感覺不對,和我核對后返回收銀台,主動又交了1000元。客服面露感激之色,同時擺手望我們別聲張,想來她怕由此被問責。二是父親去郵局取匯款,取款金額是900元,結果郵局工作人員竟給了9000元!父親拿到厚厚一沓錢,沒數便知給多了,退給那個工作人員8100塊,對方的表情你可以想象。還有更出奇的,父親要出國旅行去銀行換外匯,沒想到剛回家不久,銀行工作人員就登門“拜訪”,不好意思地說,給父親換外匯時,竟然沒從他的銀行卡裡把相應的人民幣扣除!銀行工作人員帶來小禮物道歉,希望父親隨他們再去銀行“辦理”。正吃飯的父親二話沒說,放下碗筷就去了……三件事中,不同的客服人員都犯了沒算清楚賬的“低級錯誤”,轉而想想金融機構規定“錢款當面點清,離櫃概不負責”,你會不會覺得吊詭?我無意自夸什麼,只是覺得,收銀員看上去都挺年輕,若他們(她們)因為少收了錢或多付了錢被懲處,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當然,他們的業務水平與責任心必須提高,但願他們(她們)長記性。此外,若拿了不該拿的錢、少給了應付的錢,你的心裡不會坦然。有正當職業、過著平靜生活的你,應該明白不能因這種事陷入糾紛。我想,類似的事情肯定不止發生在我家,做出與我們相似選擇的人不會是個別。回到便利店一事,那三位等了很久都沒見到有人收錢、主動把商品放回原處的小朋友﹔那名戴眼鏡、自己掃描價格並付款的男顧客,想來都不是因為“擔心”店裡有攝像頭,更大的可能是受心中的是非觀驅使,是做人(哪怕是孩子)有底線。社會上也有少數行為不軌的人,如本例中監守自盜的店員。但我們不能因為有灰暗的存在,而忽略更多時候的陽光。更希望,假如善良的人們遭遇不公,有關機構的工作人員別擺出一副“愛誰誰”的嘴臉。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俊彤(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