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激蕩科技強國源頭活水

趙永新
2018年02月12日05: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埋在地下的基石越大越堅實,科技強國的大廈才能建得越高越雄偉

  

  春節來臨之際,科技界收到了一份豐厚的“大禮”——國務院日前發布《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務院第一次專門就加強基礎科學研究進行部署。

  源遠才能流長,根深才能葉茂,基礎科學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和重大關鍵技術的源頭活水,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基礎科學研究要真正走在前列,需要更穩定和長期的支持,需要與其特點相適應的一系列制度保障。順應新時代我國基礎研究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這次《意見》不僅明確提出了“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宏偉目標,並從完善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提高基礎研究國際化水平、優化基礎研究發展機制和環境等五個方面,進行了重點安排。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埋在地下的基石越大越堅實,科技強國的大廈才能建得越高越雄偉。毋庸諱言,雖然近些年我國的基礎研究持續快速發展,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也大幅提升,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基礎研究的短板仍然較為突出,原始創新能力不強、重大原創性成果不多、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頂尖研究人才和團隊匱乏的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改觀。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一些基本科學問題正孕育著重大突破﹔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強化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全球科技競爭不斷向基礎研究前移。在這種情勢下,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加快筑牢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石,堪稱明智之舉、根本之策。

  進一步說,筑牢科技強國的基石,少不了研究經費的“硬投入”。當前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尚存在總量偏少、渠道單一和支持方式不合理等突出問題。盡管近年來我國的研發經費持續穩定增長,但用於基礎研究的比例長期徘徊在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在基礎研究經費來源中,超過九成來自中央財政,來自地方財政和企業、社會的少得可憐﹔與發達國家政府、企業、社會“三足鼎立”的格局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來源渠道顯然很不合理。此外,由於基礎研究需要科研人員長年累月、心無旁騖地潛心研究,應以穩定支持為主,而我國目前競爭申請的比例偏高,導致科研人員把許多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寫項目計劃書、編制預算上——“科學家圍著錢轉”的尷尬必須盡快改變。

  筑牢科技強國的基石,離不開良好的軟環境。針對基礎研究耗時長、結果不確定和外行看不懂等特點,需要一套相應的考評體系。當前盛行的“論文一刀切”和“半年一總結、一年一匯報”等考評方式,顯然不符合基礎研究的自身特點和規律。誠信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如何採取有力措施、把對學術造假“零容忍”落到實處,進而營造尊重真理、追求卓越的學風,也是當務之急。

  值得欣慰的是,上述問題《意見》都已充分考慮,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之道。隻要相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經過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中國一定會在原創理論、原創發現上取得更多突破。這不僅將加快筑牢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也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更多“東方智慧”。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2日 05 版)

(責編:馮人綦、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