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一線視角·啃下扶貧硬骨頭④)

人民日報:資本扶貧,關鍵在“可持續”

常  欽
2018年02月12日05: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資本扶貧應是雙向雙贏的,不是企業想干啥就干啥,也不能靠作秀撐場面,所有活動都需立足於“+貧困戶”

  

  到一個貧困村採訪,見識了企業資本和貧困群眾“握手”的力量。車間裡燈火通明,衣料成山,電動縫紉機聲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在家門口就能干活掙錢,務工顧家兩不誤,貧困群眾干勁十足。企業負責人說,下鄉辦廠不僅增加了老鄉收入,也解決了用工難、成本高等難題,可謂一舉兩得。

  採訪發現,資本下鄉助力脫貧攻堅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造血”,投資興辦企業開發貧困村資源,讓貧困地區的好產品賣出好價錢﹔可以是“扶智”,傳授貧困群眾實用技能,讓貧困戶找到穩定脫貧的道路﹔可以是“幫弱”,救助患病鄉親,改善貧困群眾生活條件,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可以是“助教”,興資助學,支持教育事業,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通過探索企業扶貧助貧機制,把貧困地區的勞動力、自然風光、土地、資產等要素用好用活,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有助於實現穩定脫貧。

  一段時間以來,恆大、阿裡、京東等民營企業紛紛投身扶貧領域,企業資本下鄉助力脫貧攻堅成為一個亮點。這開了“大手拉小手”合力脫貧的好頭,但現實中也出現不少問題苗頭。比如,有的企業財大氣粗,給錢毫不含糊,但不願建機制搭平台,粗放式扶貧不利於長遠發展﹔有的投資者眼裡緊盯農村土地流轉費低和政府政策優惠多的好處,貪圖利潤壓低農民收入﹔更有甚者,大量圈佔土地,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這些雖然只是個別地方的問題,但隻要發生一起就可能拖累“不讓一人掉隊”的脫貧攻堅進程,值得相關部門重視和警惕。

  純市場化的資本,帶有短期趨利的沖動。大量民營資本進入扶貧領域總體上講是件好事,但是需走好“可持續”的“平衡木”。資本扶貧應是雙向雙贏的,不是企業想干啥就干啥,也不能靠作秀撐場面,所有活動都需立足於“+貧困戶”。許多走在脫貧攻堅前列的地方,往往都已經形成了“脫貧共同體”。或者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或者是扶貧基金+園區+貧困戶,或者是易地搬遷+產業培育+貧困戶,脫貧共同體密切了企業和貧困群眾的利益關聯,通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聚合起雙方的發展意願。

  應當看到,農業投資往往風險比較高,而農民承受風險的能力又相對較弱。許多地方的扶貧產業多集中在傳統農牧業,農產品雷同較多,產品附加值低,容易發生過剩,這些都有可能耗損投資者和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一些涉農項目“爛尾”、資本“跑路”,除了管理者自身不善經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涉農產業利潤有限,容易發生銷售難、推廣難等問題。對此,“有形之手”的兜底和護航作用更加凸顯。前期規劃能否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創新性,避免產業低端、結構單一?用地、水電等方面是否還有降成本的空間?可不可以強化防災減災意識,設立產業發展保障基金保護企業和農戶利益?對地方政府來說,引入市場和企業不等於完成“歷史任務”,還需要在培植產業、服務企業上做好文章。

  企業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有助於改變扶貧開發靠政府投入的獨角戲模式。做好謀劃、定好規矩,完善服務、兜底市場,放大好企業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農業才能成為有奔頭的行業,農民才能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如期實現。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12日 05 版)

(責編:馮人綦、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