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中國考古學家首次走進中美洲,探求神秘古代文明——

人民日報夜觀天下:瑪雅遺址考古記

李新偉
2018年01月19日04: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隱沒在叢林深處的瑪雅文明籠罩著重重迷霧。神秘的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的關系,更是學界和公眾都熱切關注的焦點。瑪雅文明對玉器的珍愛和濃厚的薩滿氣氛為何與早期中華文明如此神似?為什麼著名考古學家、曾任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的張光直提出“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的概念?

  帶著這些疑問,帶著深入了解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渴望,中國考古學家深入瑪雅文明的中心,獲得眾多重要發現,也贏得了外國同行的尊重。

  

  瑪雅,世界上唯一誕生於熱帶叢林而非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在科學、農業、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成就,都曾達到了令人震驚的高度,全盛時期有60多個獨立的王國同時存在。公元9世紀,盛唐開始衰落之際,在太平洋彼岸的中美洲,整個瑪雅世界也突然進入衰落期。學者們對這一突然衰落提出了各種解釋,幾乎窮盡了氣候變化、環境惡化、戰爭等各種可能原因,但始終沒有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

  2014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洪都拉斯人類學和歷史學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開始了在瑪雅名城科潘的考古工作。這是中國在中美洲的第一個考古項目,也是中國考古學家首次在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區主持考古項目。考古工作在一年后正式展開。兩年多來,中國考古隊已經完成對編號8N—11的貴族居址院落北部建筑的全面發掘、解剖和修復,對西部建筑北側的發掘和解剖也已經結束,獲得了超出預期的重要成果。

  瑪雅文明也有月中玉兔傳說

  科潘(公元426年—810年)是瑪雅文明著名城邦,雄踞瑪雅世界的東南隅,控制范圍大致包括今天洪都拉斯的科潘河流域及危地馬拉的牟塔瓜河流域中部。科潘遺址是城邦的都城所在,位於洪都拉斯科潘省科潘墟鎮東北約1公裡,包括核心神廟宮殿區和貴族居住區兩大部分,面積約2平方公裡,保存有高大的金字塔式廟宇、墓葬、王宮和貴族居址等重要遺跡,出土有大量代表瑪雅文明最高水平的雕刻、藝術品和文字,一直備受國際社會的矚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世紀末期美國學者就在此開展考古工作,成果豐碩,使科潘成為資料最豐富、被研究最充分的瑪雅城邦之一。

  2014年7月,應著名瑪雅研究學者、哈佛大學的威廉·費什教授邀請,我們第一次走進了向往已久的瑪雅世界。在王宮區兩天的考察中,我們被宏偉的建筑、精美的雕刻深深震撼了。最后一天,費什教授帶我們穿過茂密的雨林,來到一座荒蕪的貴族院落。我們沿著布滿青苔的陡峭台階爬上東側的主殿,一個精雕細刻著日月星辰神像的石榻就出現在眼前。我們上前一看,月亮神的懷中竟然抱著一隻玉兔。萬裡之遙的兩個文明,竟有如此相似的細節。這一刻,在場的所有人都很感動。費什環顧周圍被巨樹藤蘿覆蓋的廢墟,對我們說:這裡是中國考古學家開始的好地方。

  這個廢墟就是后來中國考古隊選擇發掘的編號為8N—11的貴族居址,等級僅次於王宮。這個居址位於王宮區東北面的貴族居住區,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一個封閉院落和周圍附屬建筑組成。

  考古隊首先選擇了最高大的北側中心建筑進行發掘。這個建筑是整個院落中最神聖的祖廟,有兩層台基,在第二層台基的四面牆壁上有13組“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雕刻。瑪雅宇宙觀中認為天有13層,所以“13”是很神聖的數字﹔而交叉火炬雕刻則與科潘王國建立密切相關,足見這個貴族家庭與王室關系的密切。

  對北側建筑的解剖是另一項重要工作。瑪雅觀念中,建筑同樣有由生到死再到重生的生命循環。因此,瑪雅人經常會拆毀舊建筑(等同於令其死亡),再在其廢墟上覆蓋新建筑(等同於舊建筑的重生)。大型瑪雅建筑往往如同“俄羅斯套娃”:晚期建筑的外殼下,層疊覆蓋著多個時期的早期建筑。我們在北側建筑下面發掘了近20條隧道,穿透保存在地面的晚期建筑,發現了早期和中期的建筑。

  在我們對西部建筑進行發掘時,一次工人們正在清理倒塌的石牆,忽然從亂石中躥出一條黑紋珊瑚蛇。這是中美洲最毒的蛇,如果被咬一口,以當地的醫療條件可謂凶多吉少,工人們連忙用棍棒將蛇趕走。說來也有趣,沒多久我們就在這條蛇盤踞的亂石中,發現了與中國龍酷似的龍頭雕刻。此后,那裡又不斷有新的雕刻出土,有鳥爪、剖開的海螺形的翅膀、玉米神頭像等,件件精彩。

  西部北側建筑的系列雕刻,表現了玉米神正在死亡,沉入冥界,等待重生,又在龍頭神鳥的幫助下,飛離冥界,重獲新生的場面,也表現了太陽從地下世界重新升起和時間新紀元的開始。此組建筑的發展演變,與科潘王國的興衰密切相關。科潘第十三王被屬國基裡瓜國王謀害,科潘第十四至第十六王均採取各種措施極力促進王國的復興,比如給貴族們更高的待遇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可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8N—11的貴族家庭才能大規模重建主體建筑,模仿王室的建筑規制,並獲得特許使用王族的雕刻形象。相信進一步發掘會為我們的上述推斷提供更豐富的証據,讓我們能夠更精細地描繪科潘王國發展演變的歷史。

  “美人之美”,要靠一手研究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特殊的淵源。美洲印第安人是距今約1.5萬年的東北亞人群遷移到美洲后發展而來。因此,張光直先生提出:中國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實際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產物,可以叫作 “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瑪雅文明與早期中華文明有很多相似性,比如都珍視玉器,都有溝通天地神靈和祖先的薩滿文化。具有共同文化基因的人群在相互隔絕的兩個大陸上,探索著不同的發展道路,創造出既相似又各放異彩的燦爛文明成果,這是非常引人入勝的研究課題。

  事實上,中國考古界對於世界其他主要文明早有關注。持續10多年的“中華文明探源”項目的一個課題是與世界其他主要文明進行對比,討論中華文明的特性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課題開展過程中,學者們深切認識到,我們對其他文明的研究十分薄弱,多是基於轉譯過來的二手資料。必須走出去,到世界其他主要文明的核心地區進行發掘,獲得第一手資料,才能真正促進我們對世界文明的研究。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有了更宏大的國際文化戰略。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場合提出各國要加強文化交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這為我們大力開展對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機。我們在“美人之美”的時候,不能只是依據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基礎的考古工作是扎實開展世界古代文明研究的最有力手段,西方各國的古代文明研究都是以考古工作為依托的。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來到了瑪雅文明的著名城邦科潘遺址,與洪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簽訂協議,確定開展中國考古學家主持的考古項目。

  帶去新理念 收獲新體悟

  中國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千變萬化,長期以來培養了一大批能夠從容應對復雜多樣田野埋藏環境的考古學者。無論是干燥環境還是沼澤水浸,中國考古學家都有超強的適應能力和解決途徑,也發展出不同的發掘和調查設備、技術手段和處理方法。在科潘,我們同樣帶來了新技術和新理念。

  哈佛大學的考古隊伍已經在科潘工作數十年,形成了一整套發掘程序。中國考古隊的洪方合作伙伴荷西是在美國拿的博士學位,又配合哈佛大學工作多年,經驗豐富。洪方繪圖員和測量員也都參加過哈佛的發掘。工作之初,他們遵照傳統工作程序繪圖,效率不高。我們建議使用在國內已經廣泛運用的三維成像技術,但荷西對這個新方法很不信任,推說文物主管部門對發掘程序有明文規定,不能隨意修改。中國考古隊就自己按新方法繪制出線圖,與他們的圖進行對比,讓他們認識到新方法快捷而且准確,終於說服了荷西。新方法採用后工作效率提高數倍,也得到了費什教授的由衷稱贊。

  此外,我們引入的建立三維數字化模型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我們堅持的注重地層和遺跡關系分析的理念,加強了對各時期建筑復雜更替過程的了解。這些做法都獲得了洪都拉斯和哈佛大學學者的認可。

  美國考古學家在100多年前已經開始了對瑪雅文明的發掘和研究,面對博大精深的瑪雅文明,新來者要達到美國學者的研究水平,恐怕要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但因為發掘出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我們也可以提出有價值的新學術觀點。比如通過系統的隧道發掘,獲得了迄今貴族居住區最全面的建筑演變序列﹔我們發現的神鳥協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也修正了對王宮區類似雕刻的認識。因為有中國文明研究的學術背景,在某些理論問題上,我們也有信心獲得可以促進瑪雅文明研究的獨特體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圖片說明:

  圖①:中洪雙方考古人員分析剛發現的二號大墓。 

  圖②:李新偉(右二)等考古人員在討論建筑修復方案。

  圖③:工人在清理剛出土的玉米神頭像。

  圖④:沙盤復原的龍頭神鳥協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 

  資料圖片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9日 23 版)

 

(責編:王仁宏、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