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女博士被騙85萬,勿嘲諷也別護短

蔣萌

2018年01月16日16:2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女博士被騙85萬,勿嘲諷也別護短

背景:近日,在廣州某高校做科研工作的女博士小饒遭遇電信詐騙,在假冒“公檢法”的騙術下,她連續5天向詐騙方賬號匯款85萬元。

中國青年報發表毛建國的觀點:類似騙局警方有著太多提醒,媒體有著太多報道,只是因為博士的身份標簽,特別是其“對新聞八卦沒有興趣,微信朋友圈功能是關閉的”,這才有了話題性,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當一些人覺得騙術並不高明,而且主觀性地認定以當事人身份不應該受騙,這時給予的可能不再是同情,而是嘲笑,甚至譴責。可惡的是騙子,不是被騙的人。很多人感慨,在信息社會,怎麼還有“泡在實驗室十年從不看朋友圈”的人?是的,我們看到了洞明世事的人,他們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得精明和優秀,自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可是,現代社會為什麼不能有“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不管什麼時候,專心專注的精神品質不應該受到詆毀。“精”和“傻”永遠是相對的,一個再精明的人,在不擅長不關心的領域,也可能會表現出“傻”的一面。那些攀登上科學高峰的人,他們有在事業上“精”的一面,也往往有在生活上“傻”的一面。而且,當他們摘取科學皇冠時,曾經生活上的“傻”,也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細節。讓科研人員安心科研,讓每個社會成員不因詐騙提心吊膽,不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分神,難道不是社會的責任嗎?

小蔣隨想:正與邪是辯証存在的。社會始終在遏制邪惡、打擊犯罪,卻難以徹底根除它們。隨著時代與技術不斷發展,犯罪也在“與時俱進”,高科技犯罪不斷涌現,在執法部門努力實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同時,公眾也需要提高自我防范意識。在某種程度上,自我防范是一種不得已,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本例而言,女博士小饒遭遇電信詐騙,作為受害人的她,不該被譏笑嘲諷。但是,小饒對社會事物不關心不了解,在性格上可能不太合群,怕是也不能否認,而這些“短板”恰恰被犯罪分子利用。如果刻意回避上述缺失,真的有利於受害人或是有類似問題的人嗎?顯然,給他們(她們)更多善意的提醒,才是更厚道的做法,才能更多地防患於未然。再看標簽化的問題,最典型的就是形成一種刻板印象,將個體特征上升為群體症候,對一個群體說三道四(通常是貶義的)。實際上,任何群體裡都沒有完全相同的人,對某一群體予以不符合實際的貶損,反倒透露出一股“羨慕、嫉妒、恨”的味道。實事求是,就事論事,終歸是一種好品質。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俊彤(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