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建好“信用時代”的基礎設施

何鼎鼎
2018年01月11日05: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旦相應體系得以確立,信用市場的交易成本將顯著下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度也將得以提升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示,受理了某公司的個人征信業務申請。這意味著由央行牽頭、數家企業聯手的征信機構,又邁出籌建的關鍵一步,引發社會關注。建立國家級網絡金融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實現為中國人信用打分,這一中國金融業的大事,或將重塑中國的信用市場。

  近年來,從螞蟻花唄、京東白條到各類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信用數據的激增。現代社會,信貸數據早已不止於銀行流水,個人信用信息已匯成數據海洋。早在3年前,央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准備工作的通知》,授予8家機構征信資格,鼓勵積極探索。但實踐發現,各市場主體對自己征得的信用信息有“獨享”傾向﹔在“多頭征信”架構下,數據的獨立性、公正性及隱私性也存在問題。防止數據寡頭、消滅數據孤島,以更高級別的征信基礎架構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這正是把信用信息統一置於更高層級平台管理的初衷。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個人征信體系不完善,信用服務市場就難以發展。一段時間內,“網貸”成為熱門話題,大學生網貸最終釀成悲劇者並不鮮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借新還舊、多頭借貸。究其根源,正是企業難以有效獲得個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難以共享,相關征信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當互聯網金融日益成為借貸的重要渠道,誰來及時高效地提供可靠的“信用分”?如果供給遲遲跟不上,不但“網貸”的病難以根治,互聯網金融的風險也容易累積。而一旦相應體系得以確立,信用市場的交易成本將顯著下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健康度也將得以提升。

  “懲戒失信者、鼓勵守信者”,一套更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也會促動更多人展開信用生活。過去幾年,不少中國人繞過信用卡,一步邁入“網貸”時代,實現了個人信用生活的跨越式發展。在傳統的央行征信體系中,他們是無信用的“白戶”,但立足互聯網時代,他們的信貸數據已成為中國信用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有信用分的年輕人不僅可以免押金享受單車等共享服務,也可更方便地租房租車,有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的農民也可以獲得銀行授信。使新舊信用體系相銜接,讓征信更好服務個人與社會發展,當是普惠金融的題中之義。

  建立健全個人征信體系,不僅是在完善現代金融治理,也有利於推動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指出,“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事實上,信息社會本身就是信用社會。當個體在信息時代被高度“信用量化”,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信用時代”。建立國家級的個人信用數據庫,大踏步邁向信用時代,必將為國家治理提供更優質的資源、更有效的手段。

  如果說鐵路是工業時代的基礎設施,網絡是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那麼一套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則是信用時代的基礎設施。著力完善個人征信體系,大力發展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以信立人、以信立國,一個優良信用環境必將更為可期,也必將有利於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1日 05 版)

(責編: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