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向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頒獎傳遞什麼信息

秦川

2018年01月09日09: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中共中央、國務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大會開始前,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並同大家合影留念。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兩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一位被業內尊稱為“火藥王”,一位被業內尊稱為“中國干擾素之父”,可見他們的科學造詣。從“國家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到“願將此一生,貢獻四化業”,兩位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同樣讓人敬佩。

眾所周知,國家科學技術獎設立於2000年,共有五大獎項,除了著名的國家最高科技獎,還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其中最高科學技術獎由國家主席親自頒發,獎金500萬元。設立國家科技獎的重要目的,就是獎勵杰出科研成果,並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知識、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從實踐效果看,國家科技獎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黨中央、國務院極其重視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表彰為我國科技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正是最好的例証。比如,習近平親自為國家最高科技將得主頒獎,正體現出國家清晰而深刻的價值坐標,即尊重科學家、鼓勵科技創新。

“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兩年前,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謀劃,加強組織,優化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這次大會被譽為開啟了又一個“科學的春天”。

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過去幾年,我國科技成就舉世矚目,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正如十九大報告指出,“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幾天前,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也提及我國去年科技創新捷報頻傳,“慧眼”衛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海水稻進行測產,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

科技成就光彩照人,可喜可賀。這是科技工作者砥礪奮進的成果,也是一系列制度變革帶來的變化。五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梳理習總書記講話,可發現科技是其中一個頗有分量、出現頻率頗高的關鍵詞。

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實現這一宏偉目標並不容易,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程度激發科技工作中的創造力,顯然是重中之重。

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科技創新不可能單兵突進,必須與制度創新協同推進,正如總書記所強調的,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這幾年,與科技有關的制度創新可圈可點,從《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到《“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再到《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隻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堅信“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就能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讓中國這艘航船,向著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

(責編:王倩、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