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揭開性騷擾的蓋子,不做沉默的大多數

陳進紅

2018年01月04日08:18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揭開性騷擾的蓋子,不做沉默的大多數

如果不是偶然間在網上看到,學妹們依舊在被導師性騷擾,估計羅茜茜還是繼續做沉默的大多數。

2018年的第一天,一篇網文舉報信引爆了社交輿論。美國硅谷華裔女學者羅茜茜網絡實名舉報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陳小武。羅茜茜稱12年前,在北航讀博期間,曾被自己的副導師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還在發酵中,自稱受害女生的數字在不斷增加,學校也已暫停陳小武的工作,成立了調查小組。陳小武自己的回應是:沒有做過違法亂紀的事。

還是那句老話,不冤枉一個好人,也絕不放過一個壞人。不論是當事雙方還是公眾,都需要一個交代,更需要真相大白於天下。

羅茜茜的“我決定不再沉默”,以及她“me too(我也是)”的微博頭像,讓人不由想起美國《時代周刊》2017年度人物——“打破沉默者”。“打破沉默者”代表了一個廣泛的群體——那些曾經受到性騷擾或性侵犯后大膽站出來說出自己遭遇的人。

一直以來,性侵性騷擾都是社會的毒瘤。而在2017年,有關性侵與性騷擾的話題似乎全年都盤踞在網絡熱榜之上。反性侵和性騷擾這場龍卷風已經從美國,波及到全球。“我也是”(#MeToo)這一話題標簽在至少85個國家的社交媒體上被使用了上百萬次。從“我也是”標簽分享類似經歷的人,可以看出,遭遇性侵的更多還是普通人,只是他們之前都選擇沉默罷了。而在性騷擾案中,出現校園、學生這樣的字眼更讓人覺著扎心。去年我國網絡舉報高校性騷擾及性侵事件接連發生。校園性騷擾事件的不斷曝光,是否可以打開中國這一禁忌話題的蓋子——打破沉默,為受害者發聲?

在被曝光的性侵事件中,不少受害者是很多年后才站出來揭開自己當年的傷疤。因為傷害不僅存在於性侵害中,更來自於二次傷害。立刻揭發可能會遭到報復,甚至是來自外界的非議和不公正對待——這種不斷的二次傷害。在高校性侵案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2014年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春明誘奸女學生事件。但即使在涉案老師受到處理后,還是有投訴者無法繼續完成學業,沒能繼續進行學術研究。

在學校,師生這種權利不對等關系下的性騷擾顯得尤為隱蔽。老師對學生的學業及今后事業影響很大。尤其在研究生階段,學生跟導師接觸的機會比較多,研究生都愛把導師稱為“老板”或“老大”,因為他真的能影響你未來的人生軌跡。為了能順利畢業拿到學位,受到侵害的學生大多時候選擇 “能忍就忍”。想想忍幾年就畢業了,可以開始新的人生了。比如,羅茜茜事發第一時間就告訴了父母,可是父母覺得“好不容易努力讀書得到的保送機會,會被報復而否決掉,於是選擇了沉默”。

這種依據權利不對等的恃強凌弱,小到咸豬手的揩油,大到更嚴重的性侵,可能面對的“二次傷害”會導致很多受害人在決定是否揭發時猶豫不決。同時,校園性侵與性騷擾案件存在取証難、立案難等特點,處理時較為復雜。比如去年12月18日,南昌大學國學院副院長被指性侵女生,事件曝光48小時后,涉事國學院副院長即被免職。但警方調查結果一直未公布。如果事實成立,那就不僅僅是職務處罰的問題,還要追究法律責任。防范性騷擾,不僅是個人加強防范意識和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制度和立法支持。校園乃至社會整體應建立系統的反性侵和性騷擾的法律保障。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