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挂名出書”侵蝕職稱成色

彭  飛
2018年01月04日04: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旦職稱評定的標准和體系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就容易出現對待學術成果重數量不重質量、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情況

  

  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有些網店明碼標價叫賣書籍的“作者”“主編”署名權,賣家承諾書籍質量並保証一書一號,如有違反還支付雙倍違約金。部分高校教師花重金“挂名”出書,以此為籌碼在職稱評定中佔得先機。“紅火”的挂名生意背后,是人才評價體系的深層問題。

  “別人都花錢出書,我不花錢就隻能落后。”一位高校青年教師的無奈,道出了流風所及的“逆淘汰”問題。可以說,挂名出書的影響,不僅在於使職稱與金錢挂鉤、違背職稱評定的初衷,更在於形成一種投機取巧的氛圍和環境,進而對學術研究乃至其他專業領域的風氣產生消極影響,消耗那些老老實實做學問、干事業者追逐夢想的激情和勇氣。

  一手交錢就能一手出書,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一些高校科研學術風氣不正,部分職稱評定程序不夠科學嚴謹,少數出版社經營管理存在漏洞,甚至靠販賣書號來賺“快錢”,加上網絡電商降低了交易成本,為各方的“利益合謀”提供了便捷平台。在所有因素背后,有一條更為根本的制度性因素:一旦職稱評定的標准和體系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就容易出現對待學術成果重數量不重質量、重形式不重內容的情況。這不僅為挂名出書的市場發育提供了土壤,也滋生出“論文經濟”等長期以來飽受詬病的現象,導致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的扭曲。

  事實上,根據專業領域的實際情況,對職稱評定的標准和程序進行“量身定制”,在更加多元立體的維度中實施評價,才能驗出被評價人的真實“成色”,給予應有榮譽、實現有效激勵。剛剛過去的2017年,國家相關部門陸續出台《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等重要文件,逐步將職稱的評審權下放到高校等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中,鼓勵自主評定、多元評價、按崗聘用。一些高校嘗試把師德、課堂教學質量等納入評價要素,部分醫院將手術、接診情況列入考評范圍……持續深化的職稱制度改革,日益形成更加公平、更加多元的評價體系。

  當然,職稱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也不可能“一放解千愁”。評審權放下去,如何避免高校或社會組織發生權力尋租現象?如何既保証評價標准的多元化,又兼顧標准和程序的科學性、合理性?如何對高校等社會組織的職稱評審工作進行有效監督?這些問題提醒我們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審的體制機制,在制度設計中加強對細節的關注,把評審的全過程放在陽光下接受監督。

  我們常用“著作等身”來形容一個人學識淵博,而挂名出書的現象啟示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數量等身,而是質量等身。職稱本質上是為了展現一個人真實水平和素養而設定的評價體系,隻有健全評審機制、理順工作方法,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留得真金,激勵各個領域的人才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4日 05 版)

(責編:袁勃、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