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堅決鏟除減貧路上“絆腳石”

江宇 

2018年01月03日10:3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全面部署,在怎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方面提出了7條路線,其中關於脫貧攻堅特別強調,必須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的庄嚴承諾,以利惠於民的扶貧政策、行之有效的幫扶措施、創業致富的帶頭人隊伍、務實肯干的駐村工作隊等,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之路,使貧困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貧困地區面貌煥然一新。然而,減貧之路並非坦途,越是向前進、往深走,越是荊棘遍地、困難重重,這就越要攻克堅中之堅、破解難中之難,堅決鏟除減貧路上的“絆腳石”。

堅決鏟除“等靠要”思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比物質貧困更難解決的,是精神貧困。總體而言,貧困地區群眾脫貧願望強烈、脫貧干勁十足,但仍有部分地區存在“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扶貧干部為了脫貧想方設法、忙前忙后,少數貧困群眾卻“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摘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關鍵還得擼起袖子加油干。必須引導群眾樹立脫貧攻堅主體意識,強化“我要脫貧”的認識,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靠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貧困命運。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著力補齊脫貧攻堅“精神”短板,積極幫助群眾謀思路、找門路、挖窮根,在減貧路上取得新突破。

堅決鏟除“留鍋底”地區。眾所周知,粘在鍋底的食物,很難清除干淨。在脫貧攻堅中,深度貧困地區就如“鍋底”,基礎薄弱、發展滯后、潛力有限。“鍋底”不清除干淨,脫貧攻堅就“永遠在路上”。必須以更強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更大的力度,找准致貧的深層次原因,結合實際確定科學脫貧目標,採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既不好高騖遠定目標,也不貪大求全下任務,更不甘做“好人”搞平均,而是實事求是地想、踏踏實實地干,把項目、資金、人力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把“幫眼前”與“扶長遠”結合起來,集中“兵力”攻堅克難,堅決啃下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決不讓一個貧困縣、貧困鄉鎮、貧困村掉隊,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貧困群眾都不能少”。

堅決鏟除“一陣風”心態。距離2020年脫貧目標實現的時間越近,越容易產生鬆懈情緒、觀望態度。有的干部心思不在脫貧上,希冀於脫貧攻堅中的“鍍金”能讓自己更進一步﹔有的干部不思進取、不謀發展,固守現有脫貧成果,隻待最后時刻“沖關”﹔有的干部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督一督就動一動、查一查就干一干。這些干部,把脫貧攻堅當成“秀場”,耽誤了好政策、輕慢了致富心。脫貧攻堅不是運動戰,不能搞“一陣風”,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和實干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定力、“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魄、“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爭分奪秒、埋頭苦干、攻堅克難,精准發力、持續用力、久久為功,誓與脫貧攻堅決戰到底。

(責編:董俊彤(實習生)、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