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冒牌農產品橫行,“比下有余”不行

蔣萌

2017年12月27日15:58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冒牌農產品橫行,“比下有余”不行

背景:據業內人士估算,黑龍江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目前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意味著,市場上90%的五常大米都是假的。

廣州日報發表練洪洋的觀點:同是“李鬼”,危害程度還不一樣:若只是冒充產地,用其他地方的大米“貼牌”,那還好些,“貨不對板”不過讓消費者破點財﹔要是通過勾兌香精、石蠟拋光等方式造假,這種大米還有損害消費者健康的風險,更加可怕。每見此類新聞,專家總會教消費者如何辨別真偽。可是,不是每一位消費者都能讀到報道,讀了報道也未必能夠熟練掌握鑒別方法,下次購買大米也難保不上當。讓消費者成為“鑒米專家”,既不可靠也不是食品安全保障之正道。理想的消費環境是,以賣家的誠信換得買家的放心,而不是連買袋大米都得掌握一門防偽技術。現代網絡技術無遠弗屆、無所不能,若能建立起“大米身份証”制度,消費者買到大米后如不放心,可以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了解該產品的真實信息。與監管無縫對接,當消費者發現大米造假時,可在網上向相關部門進行舉報,相關部門根據舉報情況進行追查,打擊犯罪行為。多技術並用、多部門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李鬼”出沒。市場上那麼多“五常大米”,多半不是正宗的,記者都能調查出來,相關職能部門沒辦法弄清楚嗎?給老百姓一袋“放心米”,需要職能部門有更大作為。

小蔣隨想:“冒名頂替”的農產品有很多。比如,到處都有的陽澄湖大閘蟹,海量的舟山帶魚。實際上,陽澄湖大閘蟹夠不夠供給全國人民敞開吃,想想就會明白﹔舟山的近海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放出禁漁期“大招”,讓魚兒們休養生息,市面上居然還有眾多的“舟山帶魚”,宛如灰色幽默。說到底,有些貓膩完全是公開的秘密。可是,知道是一回事,較真是另一回事,無數“五常大米”與“舟山帶魚”還不是堂而皇之地在市場上買賣?陽澄湖大閘蟹倒是戴上了防偽與原產地標簽,但標簽戴得多了,查詢網站五花八門,大家還是傻傻地分不清李鬼和李逵。對此,少有管理部門出面查處,消費者隻能稀裡糊涂地吃。這之中,可能還有一種“比下有余”心理。也就是,它們好歹是大米、帶魚、大閘蟹,比毒奶粉、地溝油、瘦肉精、染色饅頭等嚴重損害人們健康的“黑心食物”強多了。這何嘗不是一種深深的無奈與悲哀?從道德層面看,這反映出誠信缺失和對誠信沒有信心,甚至出現“易糞相食”,樹立誠信意識、建構誠信檔案、嚴懲失信行徑,勢在必行!從管理角度著眼,不能總等到出了問題再查處,理當防患於未然,將工作重心前移,食品安監機制乃至社會管理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很多工作要一步步扎實推進。但也要指出,這不是“等明天”、拖沓懈怠的理由。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