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談】善心不被消費,慈善才能走得更遠

徐薦荃

2017年12月26日08:1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繼上次的“一元購畫”為自閉症兒童獻愛心活動之后,這兩天又一個關於兒童的公益項目刷爆了朋友圈,名曰“同一天出生的你”,鼓勵網友向和自己同一天生日的山區小朋友捐款1元。同一天生日、冥冥中注定的牽絆、兒童、一塊錢,這些點一下就能擊中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所以,每一個參與者都想盡微薄之力,改變那個和自己有微妙聯系的孩子的命運。

但諷刺的是,人們的善心再次被反轉打臉。有細心網友發現,活動中孩子的信息資料漏洞百出,自相矛盾,同一個孩子居然對應兩個生日,甚至還出現了2009年2月29日這種子虛烏有的日期。面對網友洶洶質疑,主辦方解釋到:內容還在測試階段,信息有誤。從“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再到“同一個生日”,還有什麼比拿孩子說事更能戳中人們的軟肋,又有什麼比消費人們的善良更令人憤怒。

現代社會的慈善方式越來越多元,卻屢屢出現誠信瑕疵,這提示我們在進行創意慈善的同時,千萬不能忽略公益的規范合法與公開透明。如今,類似1元慈善、輕鬆籌等公益活動在網上開展得如火如荼,激起了眾多普通人的同情心。不少人都是抱著“勿以善小而不為”、希望善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心態去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人們最關心的就是這些善款花去了哪裡,怎麼花的?是否真正幫助到了需要幫助的人?什麼機構可以監督善款的走向?而當“假救助,真欺騙”的事件一再上演,人們的善心一次又一次被愚弄被踐踏,人們隻會逐漸變得冷漠,變得事不關己高高挂起,變得不再去“管閑事”。愛心頻頻被“消費”,遲早會“枯萎”。

當然也有人認為,無論真假,1元都是微不足道的,它能帶來更多的人去關注弱勢群體就很好。筆者以為,施予善意當然好,但從長遠來看,對公益機構活動的監督更重要也更根本,畢竟公益組織是微力量的收集器、放大器和科學分流器。我們的公益活動制度並不完善,需要各種聲音一起推動向前走。如果這些公益活動在煽情之外做足功課,讓善款善用的渠道一目了然,人們會更加願意支持。有關部門也理應對發布虛假信息並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嚴厲懲處,構成非法佔有、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的,依法堅決處理,為公眾的愛心護航。

人世間的愛有多熱,慈善活動就會有多火。有位網友這麼說到,“資助了一個小學生,其實沒花多少錢也沒花多少時間,甚至資助本身也是單位統一組織的活動,但日子久了,每次收到她的信還是覺得被字裡行間的淳朴所感動,人活著,能夠助人,其實是一大樂事。”誠哉斯言,我們做不了拯救世界的英雄,也沒有能力輕易改變別人的命運,但通過規范合法、陽光透明的公益組織,每一個人的小小善意,每一次的小小努力,就能彼此匯聚、相互推進,終會改變潮水的方向。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