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1

花20萬元迎接扶貧檢查的嚴重錯位

蔣萌

2017年12月07日15:56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花20萬元迎接扶貧檢查的嚴重錯位

背景:最近,內蒙古一個旗上下氣氛緊張。由於在上次扶貧檢查評比中排名靠后,旗委書記已被約談做檢討,而本月末又將迎來新一輪檢查,如果第二次排在后五名,他的上級領導將直接被問責,“迎檢”已成全旗頭等大事。一位干部透露,為迎接另一個旗縣來交叉檢查,全旗花在培訓、差旅費、接待費上共計20萬元,這20萬元至少夠給20個貧困戶每家買頭牛了。

中國青年報發表王石川的觀點:如此檢查評比,稱得上另一種形式主義。耗時耗力耗公帑,卻沒有檢查出脫貧真相——互相打低分,顯然不是真實情況﹔統一口徑,干部“收買”貧困戶以應付檢查,“你說認識我,我就幫你搭牛棚”,顯然也不是真實情況。這種檢查評比,一旦愈演愈烈,不僅傷及脫貧事業,更可能激發基層怨氣,勢必導致應對檢查評比中的形式主義越來越多,出現人們所擔心的“三不做”現象:難以給領導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不成多大影響的事不做,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習近平總書記同基層干部群眾座談時曾表示,基層的形式主義,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誠如斯言,如果不是搞那麼多大檢、小檢,讓基層干部身心俱疲,他們還會敷衍麼?年底漸至,除了叫停華而不實的檢查,遏制勞民傷財的評比,更應該建立行之有效的糾偏機制。這種機制應該發揮最基本的效力,既能讓基層干部有干事的壓力,又有干事的動力﹔既能打撈出真實的社情民意,又不會耗費過多的公共財政資金。

小蔣隨想:政府向第三方社會機構購買服務越來越多,在扶貧效果調查上,是不是也可以借鑒此舉?考慮到某些民間慈善機構的發展越來越專業,一些社會機構已形成較完善的賬務公開機制,還有志願人士自掏腰包去貧困地區,讓他們來做這件事或許能避免官僚習氣,促成接地氣的暗訪,了解更真實的情況,節省包括迎來送往在內的公費開銷。當然,為了避免某些社會機構成為“二政府”、社會機構淪為行政機構安置“轉制人員”的地方,選擇過程必須公開透明,接受社會與群眾的監督。這只是一個建議,或許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行政者把自己處理不好、又有義務出力的事務交給社會組織,是社會科學管理、合理分工協作的一大方向。一個地方是否脫貧,群眾生活有無改善,不應是很難分辨的事。如果連考察這些都困難,還要花費不菲,反復檢查評比,甚至搞形式主義,隻能說明扶貧中的精准二字還沒做到位,地方管理者不臉紅嗎?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