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一眼千年”,與文化長談

李泓冰
2017年12月07日04: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精心謀劃打開歷史、打開傳統的獨特方式,讓沉默的國寶說話,給孤獨的匠人點贊

  

  讓明星擔綱“國寶守護人”,以小劇場形式講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著向國寶鞠躬、向匠人禮敬的謙卑姿態,有著貫通古今、求索國魂的虔敬氣場。近日,中央電視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古今交響、凝魂聚氣,引發社會關注。

  不久前的故宮“特展”,萬人爭睹宋代青綠山水長卷《千裡江山圖》。即便是幸運的觀眾,也往往需要排隊5個小時,才能看上匆匆5分鐘。而電視片《國家寶藏》將你看不到的故事細細還原,一下子讓國寶“活”了起來、“近”了起來。浩蕩圖卷背后,隱藏著18歲畫家王希孟的錦繡才華和生命迷蹤,縹緲著“不會為君、什麼都會”的宋徽宗對江山永固的一廂情願,游移著媚上嫉賢、蠹食國運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閃爍眼神……我們不但從山重水復的縫隙張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制作唯一傳人仇慶年荒野尋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黃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訣,還可見証中央美院的馮海濤經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復制1/10的《千裡江山圖》……

  還有那面勒於戰國、亂世流離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溫司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歷史源流之“真”,還原“五代故宮人”的梁氏家族參與抗戰文物南遷、與國寶生死相隨,讓人深信國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皇皇漢字就是國人信仰所系﹔還有圍繞清代“各種釉彩大瓶”,乾隆的海納百川心胸與“問不倒”的“海歸”故宮志願者,勾連起幾許神奇的默契。隨著一件件國寶的故事徐徐展開,觀眾紛紛留言:“忍不住淚目”“向文化傳承者致敬”“為自己是中國人自信、驕傲”。

  今日之中國,已經鮮有為果腹、為物質欲望而排起長隊的場景﹔人們能以堅忍的毅力守候數小時,常常隻為片刻精神享受。從中國館蜿蜒的“世博長龍”到爭睹國寶的“故宮跑”,觀者的熱情令人感動。衣食足而知禮儀,該怎麼填平公眾文化需求旺盛與精神產品供給相對貧乏形成的鴻溝?文化領域的耕耘,又該如何對得住綿延五千年的先人遺澤,配得上縱橫九萬裡創造經濟奇跡的大國氣象?

  以現代的視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於讓傳統文化“活”起來,成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衛視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紀錄片《百心百匠》,邀請李亞鵬、李泉、孫楠等明星探訪民間匠人,通過深度體驗,實錄傳統文化發展現狀,很好地揭示“匠心”傳承的價值與意義。

  不久前,“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讓京滬觀眾驚艷。而這一策展源頭是英國廣播公司的一檔節目。現在,中國媒體人也在精心謀劃打開歷史、打開傳統的獨特方式,讓沉默的國寶說話,給孤獨的匠人點贊。事實上,唯有通過更多這樣的努力,才能“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國家寶藏》的國之重寶、《百心百匠》的民間遺珍,“一眼千年”,讓人們與文化長談,何嘗不是我們這代人對文明的守候?

  我們的先人頑強如石,堅韌如絲,絢爛如畫,優雅如瓷,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就從我們眼前漸次“活”起來一石、一絲、一畫、一瓷開始吧——鋪陳的是傳奇,激蕩的是國魂。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07日 05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