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員觀察:讓“新農民”耕耘希望田野

——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④

李 斌
2017年11月28日05: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讓農村留得住人,讓農業吸引人,需要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更需要農民的現代化

  

  機器人靈巧地採摘黃瓜,無人機噴洒農藥,動力排灌機在田間灌溉,通過手機雲端隨時了解養殖狀況……在今天的中國鄉村,一個個農業現代化場景令人驚嘆。新農民與新技術的結合,正在農村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種子。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30年前,黨的文件描述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今天,隨著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發生深刻變化,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也有了明顯改觀。但與此同時,農業生產“后繼乏人”、資源環境束縛壓力加大、農產品品質難以滿足需求等問題,拖慢了農業農村實現現代化的腳步。一度,“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成了讓人頭痛的問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九大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在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鄉村振興”經黨的十九大上升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從推進農業現代化轉變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從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轉變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十九大報告從解決“三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出發,著力強基礎、補短板、增活力,抓住了強農富農的“牛鼻子”。以此為導引,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有了更加清晰的路線圖。

  讓農村留得住人,讓農業吸引人,需要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更需要農民的現代化。億萬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必須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讓“庄稼漢”成為懂生產技術、有管理經驗、熟悉市場的“新農民”。今天,越來越多的農民懂得了知識和技術的重要性。農民走進校園學習農業技術,志在“打贏知識翻身仗”﹔“跳出農門”的大學生選擇去農村創業,“和土地談一場戀愛”﹔從“土裡刨食”到“土裡掘金”,平凡土地生長出致富希望﹔綠水青山換來金山銀山,生態立村、綠色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廣……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正在讓新時代的中國農村煥然一新。

  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未來,因此需要培育更多“新農民”。據了解,目前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超過1400萬人,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力量。未來,仍然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力度,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塑造有利土壤,並在信息咨詢、技術指導、經營培訓、資金扶持等方面提供指導,幫助農戶了解市場、開拓市場、適應市場。

  回應“鄉村何以振興”“鄉村為誰振興”的時代之問,黨的十九大已經做出了立體部署。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些頂層設計,正在鋪就鄉村振興的地基。同時,鄉村振興,也離不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人民好代表毛豐美,耶魯走出的村官秦玥飛,正是這些熱情與能力齊備的人才,為農業發展農村進步注入活水。培養和扶持好扎根農村發展的“火車頭”,廣袤農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在中國傳統裡,治國濟世莫不以農村、農民為重。今天,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和能力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實現鄉村振興。相信隨著改革的落實,新時代的農業將更有奔頭,農村將更有吸引力,農民將更有尊榮感。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8日 05 版)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